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一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用途和主体
1、评估的含义: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去判断某一系统的状态或质量,判断的核心问题在于确定该系统的好坏、优劣等价值。(317)
2、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319)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持续,考察整个政策过程,对政策的效率、价值等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3、政策评估的积极目的——把握政策活动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实际关系;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4、政策评估的消极目的:①以“情况不同,尚在调查评估”为借口,推迟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②企图通过评估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以便推卸工作失误的责任;③把政策评估作为炫耀工作业绩,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手段;④以政策评估达到追加预算、增拨经费的目的;⑤选择某些表现光线的政策环节进行评估,借以掩饰政策在整体上的失败或者严重错误;⑥选择某些次要的、直接性的政策要素造成的不良效果进行评估,企图借此从整体上攻击并要求废纸某项政策。320
5、政策评估的主要用途有哪些?①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②是决定政策取向的依据(政策延续、政策革新、政策终结);③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的认识基础;④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⑤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6、试举例说明公共政策评估者(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不同,其对政策评估的动机和期待也不同。
社会成员——确定公正和能力
政府——证明能力和诚意
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受益者——发现缺陷、提高质量
政策反对者、受损者和受益较少者——证明错误、重新分配
7、不同政策评估主体在进行政策评估活动时的特点
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了解全貌、评估结论容易被采纳。容易受到固有观念和利益的束缚,同时因为往往缺乏评估专业训练,所以影响评估质量。
专业机构和人员——机构系统内部的评估者和受托者:评估结论易受重视。但是容易受到牵制和暗示,而影响评估质量。独立观察者和研究者:不带偏见,但是材料困难,结论不易受重视。
政策对象——体会真切、简单快捷。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8、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324)①非正式评估与正式评估②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③事前评估、执行评估、事后评估
9、非正式评估的含义: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势、评估内容不做严格规定,对评估的最后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人们依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对政策加以评说。优点:简便易行、方式灵活。缺点:结论粗糙,甚至以偏概全,有时客观公正。
10、正式评估的含义:指事先制订出完整的评估方案,并有确定的评估者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目标所作的评估。优点:评估过程标准化,评估方案科学化,评估结论客观全面。缺点:要求评估条件较为苛刻。
11、内部评估的含义:由公共机构特别是政府部门内部的评估者所进行的评估。优点:有利于评估的开展,有利于评估结果真正发挥作用。缺点:有可能在评估中夸大成绩、掩饰失误,评估容易走向片面,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技术要求高。
12、外部评估的含义:是由公共机构特别是政府部门以外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优点:能够较公正的进行评估,能够提高评估质量。缺点:容易迎合委托人的意愿,出现不是对政策本身或社会效益负责的现象。(326)
非公共机构的评估者进行的评估。
(1)受委托进行的评估。
(2)投资或立法机构所组织的评估
(3)其他外部评估者自己组织的评估
13、事前评估的含义:是在政策执行前所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内容有:①对政策实施对象发展趋势的预测。②对政策可行性的预测。③对政策效果的预测。
14、执行评估的含义:是对政策执行行为进行的系统分析和评价。重点是对执行条件和执行能力的评估。方法有:①观察法。②文献分析法。③调查法。
15、事后评估(政策效果评估)的含义:是政策执行完成厚度政策效果的评估。
16、政策效果的含义:就是政策执行后对政策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328)
17、政策效果评估(事后评估)的主要内容:①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②政策非预期影响。③与政策行为相关的环境变化。④投入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329)
第二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标准和影响因素
1、科学的政策评估包括哪三个阶段?:①评估准备阶段。②评估实施阶段。③评估总结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①政策评估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准备评估条件。②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过程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政策作出评估。③评估总结阶段的任务: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
2、政策评估标准的含义:是依据政策目标设立的可供比较的指标或准则。有价值标准和实事标准。
3、何谓政策的事实评估:是一般由数量、比率、统计结果来建立的评估,是以某一特定事物或既成事实为标准评估。它反映事物共性与个性或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4、何谓政策的价值评估:建立在伦理、道德、文化、礼仪、政治、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的评估,旨在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价值上所造成的影响。
5、政策评估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之间的关系如何?——政策评估既是价值判断的过程,也是事实判断的过程,因此既要有价值标准,也要有事实标准;价值判断必须与事实判断为基础;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设立的原则不同。
6、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主要有哪些?①政策效率。②政策效能。③政策效益。④回应的充分性。⑤执行力。
7、政策效率即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政策效能即某一项政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也就是政策成本与效能之间的比例。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政策回应的充分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政策执行力:即政策执行机构实际具有的整体执行政策能力与他投入某一项政策的执行过程的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8、在评估政策效益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①要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②要注意分析绩效的充分性。③注意分析绩效的整体效应。④要注意公共政策的全部效益。332
9、价值标准大致包含哪些方面?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健康发展。③社会公正。
10、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①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②政策影响的广泛性。③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④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⑤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⑥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⑦政策所需经费获取不已。⑧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
11、何谓政策资源的混合?指的是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纠结在一起,分不清某项资源的支出到底是属于对那一项政策的投入,或每一项政策的总投入是多少。336
12、何谓政策的重叠?指的是针对相同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制订执行各自政策,于是各种不同的政策的效果混杂在一起,很难将某项政策的实际效果从总体变化中分出来。336
13、政策主体有关人员的抵制的原因主要有哪些?①倾向于尽量不做评估。②对政策过程的独占心理驱使他们反对他人介入,以免影响这个过程按照既定计划和规范进行。③人们潜意识里对自己及自己选择的行为方案有所偏好,而不愿意接受他人批评,组织总是习惯于一如既往的运行不喜欢变革,而评估往往意味着或伴随着批评和变革。
第三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
1、评估方法的分类:①经验分析方法和演绎推理方法。②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③传统的分析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常见的有:①过程对比法。②价值分析法。
2、过程对比法的含义:是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特点有:①动态性和全面性。②是一种分析思路的对比分析。
3、过程对比法主要包含哪些方法?①始—终对比分析。②始——中对比分析。③有与无对比分析
4、始——终对比分析的定义:政策评估者为了考察某一项政策的效果,对政策执行前和执行后的各种情况对比,以此来确定某一项政策效果的方法。构成是:①“前—后”对比法;②“投射—逝世后”对比法;③“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分析法。
5、前—后对比法的含义:就是将政策对象在政策实施前可以衡量出的状态与他接受政策作用后可以衡量出的状态之间进行对比,从中测出政策效果,进而据此对政策的价值做出判断。优点:政策前后变化一目了然。缺点:无法将评估政策的“纯效果”与该项政策以外的因素产生的效果分离开来。
6、投射—实施后对比法的含义:是将政策执行前的趋向县投射到政策执行后的某一点上,并将所得到的投影与政策执行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以确定政策的效果图。优点:结果更加精确。缺点:政策执行前以外环境的数据资料难以收集。
7、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法的含义:是社会实验法在政策评估的具体运用。
8、始—中对比分析的含义:指的是在政策执行中的某一点上将政策执行的情况与执行前的情况进行比较、评估的一种方法。注意事项—特别注意政策效率周期规律的影响。
9、政策正效力运动过程一般分为哪些阶段?①政策效力低效期;②政策效力增效期—高效期,③政策效力递减期。
10、有—无政策对比分析的含义:是在政策执行前和执行后这两个时间点上,分别就采取某一政策和无政策两种情况进行前后对比,然后再对两次比较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被评估的那项政策的效果。优点:能够比较有效的将被评估政策的“纯效果”从政策执行后产生的总效果中分离出来。
11、价值分析的含义: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最低的政策成本,获取政策方案最大功能。以及内涵:①目的是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功能;②核心是功能分析,③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12、价值分析的基本步骤①选择对象;②功能分析;③改进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第四节 公共政策的监控
1、政策监控的含义:是指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进行,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质量,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绩效的提高,必须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监督和控制。
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是一种消极的形式。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是纵向监控。
2、政策监控的内涵:①政策监控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大众传媒、利益集团及政党和公民。②政策监控客体:是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包括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承担各项功能活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③政策监控目的。
3、政策监控机制是指在政策监控实践中,政策监控的各个子系统,特别是政策监控主体的构成及其互动方式和规则,形成的一个总体。
4、政策监控的主要功能①保证政策制定合法化、科学化和民主化。②保证政策内容尽可能广泛地综合各种利益要求,使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保证政策贯彻落实,尽可能地避免政策过程中发生对政策误解、曲解、滥用、消极抵制甚至反抗。④及时准确、真实地发现政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便及时地实现政策的调整、完善或者终结。
5、公共政策监督是指政策监控主体以一定的制度、法规为依据,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终结等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
6、我国目前政策监督系统的构成: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②各级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③纪检监察部门。④审计、统计部门。⑤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等。
7、政策监督的三个步骤①建立必要的制度、法规,明确监督职责。②监督政策系统的运行情况。③对违背、残缺现行政策的行为手段予以惩处,纠正政策偏差。
8、公共政策控制的含义: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9、政策控制的程序: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
10、政策控制的分类:①预先控制;②同步控制;③反馈控制。或者①目标控制;②界限控制;③效力控制;④效应控制。及其各自的定义
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的方向和实质所在。
政策控制的方法:①矩阵控制法;②例外导向控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