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工资分配
第一节 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一、物质利益原则和按劳分配原则
工资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物质利益原则、按劳分配原则。
1、物质利益原则
利用物质利益动因,调动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
2、按劳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要借助商品生产和商品:)的关系来进行分配。
二、原有等级工资制度及其弊端
1、职务等级
适用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机关干部。
2、工人等级
由技术等级标准、工资等级表、工资标准三个因素决定。
3、弊端
低、平、死、乱。
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主要要求
试述我国工资制度改革应遵循的要求。
1、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2、全面体现不同形态的劳动
分为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凝结形态三种形态。
潜在形态主要指劳动能力,包括工龄、学历;
流动形态指劳动活动本身,用劳动时间表示;
凝结形态就是物化劳动成果。
3、把工资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手段
激励作用;
凝聚作用;
导向作用;
树立管理权威的作用。
4、劳动报酬货币化、工资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理应货币化、工资化。
隐形收入大;
存在工资结构失调:“小工资、大奖金”。
5、追求高效率、实行高工资
简述为什么说高工资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方向。
⑴高工资的本质是恢复工资的本来面貌;
⑵高工资可以使劳动力价格信号真实,有利于形成劳动者和企业双向选择;
⑶高工资有利于拓宽职工消费领域;
⑷高工资有利于体现按劳分配,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第二节 工资制度的内容与类型
一、结构工资制
结构工资制是工资制度改革的方向。
1、结构工资的构成
结构工资制是把体现不同劳动因素、具有不同功能的工资部分组合成工资总额的一种工资制度。一般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年功工资、奖励工资组成。
⑴基础工资:体现流动形态的工资。
⑵职务工资(岗位工资):结构工资的主体,所占比重最大,既体现工资的潜在形态,又体现工资的流动形态。
⑶年功工资(工龄工资):既体现工资的潜在形态,又体现工资的流动形态。
⑷奖励工资:体现凝结形态的工资。
2、对结构工资制的评价分析
(欧美国家称为能力工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