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章 系统分析
53. 事务流程图*
(本P83)是以业务作为描述对象,对业务处理过程及所涉及的信息进行描述;事务流程图是系统业务调查中使用得最普遍、最重要的工具。
54. 数据流程图*
(本P24)是对原系统进行分析和抽象的工具;数据流程图是用来描述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
55. 数据流程图中的外部实体(外部实体)*
(本P72)指不受所描述的系统控制,独立于该系统之外的部门、群体或另一个信息系统。外部实体向所描述系统输送数据,或接收描述系统向其发出数据。
56. 数据流成图中的处理功能 P114
是指对输入数据流进行加工,变换与输出数据流的逻辑处理过程。
57. 数据流成图中的数据存贮
是指逻辑上要求存贮的数据,不考虑具体数据的存贮介质和技术手段。
58. 数据流成图中的数据流
是指与所描述的系统信息处理功能有关的各类信息的载体,是各处理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集合。
59. 数据字典
是给数据流程图上每个成分以定义和说明的工具。它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种成分,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贮、处理功能、外部项等成分的逻辑内容与特征予以详细说明,是以后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维护的重要依据。
60. 决策树*
(本P48)是一种呈树状的图形工具,适合于描述处理过程中具有多种策略,要根据若干条件进行判断,确定所采用策略的情况。
61. 决策表
又称判定表,是一种呈表格状的图形工具,适用于描述处理判断条件较多、条件又相互组合、有多种决策方案的情况。
62. 数据功能格栅图
是一张表格。它的第一行列出系统中各功能的名称,左边第一列是系统中各数据的名称。表中内容表达了各功能与数据的关系。在数据功能格栅图上,可清楚地表示出每个数据由哪些功能处理;每一个功能要输入、处理和输出哪些数据。
七章 系统设计
63. 模块 P136
是结构化系统的基本元素,从逻辑上看,模块就是处理功能,给它一定的输入信息,它能对之进行加工处理,输出结果信息。从物理上看,它是可用一个名字来表示的一组程序,如FoxBASE中的一个PRG文件。
64. 控制结构图
也称为软件结构图或模块结构图,它表示出一系统的层次分解关系、模块调用关系、模块之间数据流和控制信息流的传递关系,它是系统物理结构的主要工具。
65. 模块凝聚*
(本P10)是衡量一个模块内部自身功能内在联系是否紧密的指标,也是衡量模块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
66. 模块偶合
模块间的信息联系方式称为模块的偶合,它是衡量模块之间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
67. 以转换为中心结构的模块分解
如果待分解的模块是一个数据凝聚的模块,即内容包含若干顺序执行且对某些数据进行转换处理,称为以转换为中心的结构。这种模块可分解为输入、处理、输出三大部分。
68. 以业务为中心结构的模块分解
待分解的模块要处理几项逻辑上相似的业务,即它是一个逻辑凝聚的模块。这中模块可以将之分解为一个检查业务类型的模块和一个调度模块,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调度模块调用不同的下层模块,进行不同的处理。
69. “记录”
是若干数据项所组成,用以描述某一事物(或事物间的联系)——实体的。通常在记录中总存在某个或某组数据项,他们的值一确定,其他数据项就有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个数据项称为标识码或关键字。
70. “文件”
是具有相同类型记录结合。文件是用以描述相同型实体结合——同质总体的。
71. 操作系统 P137
是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管理、维护、控制和运行的大型程序系统。一般来说操作系统由五大部分组成:
(1) 安排系统内多个作业的处理管理程序;
(2) 监督、控制作业的进行的作业管理程序;
(3) 分配、保护和共享存贮器的存贮管理程序;
(4) 管理数据的存入和取出的文件管理程序;
(5) 管理输入、输出设备的设备管理程序。
72. 详细设计
应用软件系统总体设计完成后,还要确定应用软件系统和各模块的具体实现方法,这部分工作称为系统的详细设计。主要包括代码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和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73. 顺序编码法
编码时按实体出现的顺序、或按字母(数字)的升序排列。顺序编码的优点是简明、用途广,常与其他编码方法组合使用,追加新码比较方便;但这种码没有逻辑含义,它本身不表示任何信息特征;追加的数据只能列在最后,删除数据则造成空码。
74. 十进制编码法
这种代码,给以每一类标志若干个十进位数。当实体具有若干标志,并且要根据这些标志做各种数据处理时,应采用十进制编码。十进制码的优点是逻辑性强,便于计算机处理;缺点是空码较多,码比较长。
75. 复杂(组合)编码法
复杂码是由若干种简单码组成。组合编码法可以根据所标志实体的特征,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以满足应用的要求和保证代码的唯一性。它是使用最广的编码方法。
76. 用户界面
是指应用软件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和接口,通常包括人机对话,计算机向人输出及人向计算机的输入。
77. 系统设计说明书
又称为系统设计报告,它是系统设计阶段的成果,是系统的物理模型和系统实施的出发点和依据。
八章 系统实施
78. 源程序的正确性 P154
源程序的正确性是对程序设计质量的最基本要求。要达到编制的源程序正确,一方面应正确的运用程序设计语言,避免语法错误;另一方面应使程序所描述的处理和算法满足系统设计的功能要求,避免语义的错误。
79. 源程序的可读性* P154
(本P72)源程序不仅要能送入计算机正确运行,同时必须让人看懂,好读,即具有可读性。
80. 源程序的可测试性 P155
源程序的可测试性是指它应该有利于差错和排错。使得以开发的软件在经过测试和调试以后能消除绝大多数隐藏的差错,实现正常稳定的运行。
81. 源程序的可维护性
是指在源程序投入运行后,发现的问题或错误应容易修改,并且能在运行环境下根据用户的要求比较容易的扩充其功能,或当运行环境发生变化,能稍加改动就能适应新环境,在新环境下正常稳定运行。
82. 黑盒法测试
又称为功能测试,它是将软件看作黑盒子。在完全不考虑程序的内容结构和特性的情况下,测试软件的外部特征。从程序的输入和输出特性上测试其是否满足设定的功能。
83. 白盒法测试
又称为结构测试,它是将软件看作一个透明的白盒子,按照程序的逻辑路径及过程进行测试,检查它与设计是否相符。
84. 单元测试(模块分调)
即以每个模块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测试单元,设计测试用例,进行测试。单元测试中所发现的错误,往往是编程和详细设计的错误。
85. 子系统测试(模块联调)
是将经过单元测试的模块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子系统来进行测试。子系统测试的目的是测试模块间接口的正确性。
86. 系统测试
是将经过测试的子系统,装配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进行测试。在这个测试中,发现的错误不仅有设计和编程的错误,还可能有要求分析中的错误。因此,它是检验系统是否确实能提供系统方案说明书中指定的功能的有效方法。
87. 系统初始化
系统初始化系统从开发完成到投入应用要经过一个初始化过程,初始化包括对系统的运行环境和资源进行设置、系统运行和控制参数设定,数据加载以及调整系统与业务工作同步等内容。
九章 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88. 信息中心 P167
计算机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它建立以后,就必须要由人和组织来管理,这个组织在不同的企业中称呼不完全一致。有的称为信息中心、计算中心;有的称为信息部、电子部、信息处等。在本书中称之为信息中心。
89. (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本P61)是指保护管理信息系统不受来自系统外部的破坏,防止非法使用者对系统资源,特别是信息的非法使用而采取的安全和保密手段。
90. 存取控制
是在共享资源条件下保证信息系统安全可靠的重要措施。信息系统要通过存取控制确定各用户能在什么条件下,可对什么范围的系统资源进行什么样的操作。通过存取控制,即给合法用户提供必要的资源,又可防止非法越权行为。
91. 用户操作权限
由两方面定义:一方面是用户的可操作对象,即设备、程序、文件、数据等,用户的这些可操作对象可定义到各种资源的最小操作单元,如数据的数据项。
另一方面是用户可进行的操作类型,即对系统资源的使用权、运行权、阅读权、修改权、清除权等。
92. 系统评价 P168
系统转换投入运行后,运行结果是否达到开发的预期目标,需要进行全面的检验和分析,称为系统评价。
93. 年收益增长额 P168
94. 投资效果系数 P168
95. 投资回收期 P169
96. 应用软件系统维护 P169
是指对已开发投入运行的应用软件系统进行局部修改或改进活动。
97. 代码维护
即随着系统应用范围和应用环境变化,对系统中各种代码进行增加、删除、修改以及设置新的代码。
98. 数据库的维护
系统投入运行以后对数据库要不断地进行评价、调整、修改,称为数据库的维护。它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系统的正确性保护转贮和恢复;数据库的重组织与重构造。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复习提纲(名词与简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