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自考《劳动经济学》重点笔记串讲(十一)
第九章 重点笔记串讲二
教育投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教育投资从投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教育投资。宏观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和其他部门、团体、组织花费在国民教育上的支出,包括校舍建设、教学设备购置、教职人员工资、图书资料等。微观教育投资是指家庭或个人花费在教育上的支出。(一)成本。大学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费用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大部分。直接成本有称现时成本,它包括支付学杂费、书本费及其他一些费用。间接成本又称机会成本,是指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所获得的、大学生如果不上大学而直接参加工作也同样能够获得的收入。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为大学教育投资的总成本,它分布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是一个预期值。(二)收益。教育投资的收益是一种未来的收益。在微观上,表现为家庭或个人的货币收入增加、福利状况和工作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当然,还有一些非货币性收益,比如社会地位或声誉的提高、拥有较大的职业机动性以及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等,同样很难准确地计量。
怎样进行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
根据企业培训投资所产生的人力资本是否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可以将企业培训分为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概念上,因为多数培训两方面兼而有之,只是培训内容有所侧重而已。理论上对两类培训进行区分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成本和收益在两种培训下有所不同。(一)一般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所谓一般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对其所属企业以外的组织同样具有适用性,即接受一般培训的员工可以借此去其他企业谋职,并获得一个与其当前技能相称的较高的工资率。(二)特殊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所谓特殊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只对培训的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者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得更多。这类培训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益。目前企业在处理特殊培训的成本收益关系时,通常采用两种途径:一是劳动关系双方达成默契,或订立长期劳动合同;二是调整特殊培训的成本——收益结构。
劳动力流动的条件是什么?
如果劳动力要流动,就要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它们构成了劳动力流动选择的必要条件。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导致劳动力流动方面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经济上的原因。3、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4、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很多,有社会历史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但是对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流动影响最大的因不比还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一)年龄。1、年龄越大者收回投资的年限越短。2、年龄较大的人往往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本。3、年龄较大者流动成本高于年轻人。(1)年轻人自身财物较少,携带方便,流动比较容易。而年长者往往携带家什较多,搬家费用高,流动不易。(2)年轻人的工作年限和收入水平通常低于年长者,所以养老金对其的吸引力往往较小。而对年长者而言,这类机会成本则较大。(3)年轻人流动的心理成本低于年长者。(二)家庭。劳动力流动成本会随家庭规模的扩大而成倍增加。(1)未婚比已婚更易流动;(2)妻子就业阻碍着流动;(3)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易流动;(4)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三)教育。教育是同一年龄群体内部影响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历越高,越有可能流动。(四)流动的距离。1、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力获得工作机会的住处越有限。2、流动的实际距离越远,流动费用及流动后探望亲友和家属的交通费、流动的心理成本都会越多。(五)失业率。1、有失业者存在的家庭比其他家庭更有可能流动。2、地区的失业率与劳动力流出成正相关关系。
(六)职业许可制度。(七)国家和地方政策影响劳动力的流动。(八)国际环境。(九)工会。(十)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