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练习:
1、夏、商奴隶主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权法思想进行统治。
2、儒家的发展经历了两大阶段:____________儒家和秦汉以后的____________儒家。
3、嫡长继承制是________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
4、“明德”,就是要加强自我__________,实行______治的意思。
5、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则知_________,衣食足则知________”的著名论断。
6、子产铸刑书,第一次肯定了公布_________刑法的“合礼合法”。
7、儒家的法律观包括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8、提出“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的人是春秋时期的_______________。
9、法家是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学派。
10、子从民心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兴亡和民众是统治者的财源这两方面说明了“民贵________”的道理。
11、魏源在总结鸦片战争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师夷之技,___________”口号。
12、在春秋时期的法律思想中,最有时代_____________的是主张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进行变革的____________思想。
13、先秦儒家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4、“法治”是法家提出的口号,并成为__________法律思想的核心。
15、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________的法律根据,就是把儒家经典________化。
16、___________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立意变法,崇尚法治。
17、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______________派的思想武器。
18、___________在戊戌变法维新运动中主张“冲决一切封建网罗”,是当时所能提出的最激进的_________。
19、沈家本既是清王朝中力图“变法__________”的谋臣,又是近代著名________家。
20、_________的五权宪法是一种中国式的近代革命民主主义的宪法学说,其核心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由人民掌握“_____________”,政府实施“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练习:
二、单项选择练习:
1、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 )。
A.邓析 B.孔子 C.子产 D.荀子
2、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 )。
A.男尊女卑 B.氏族同婚 C.嫡长继承制 D.分封制
3、“竹刑”的作者是( )。
A.邓析 B.墨翟 C.子产 D.庄子
4、突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批判“刑不可知”,并提倡任用贤能的人是( )。
A.子产 B.管仲 C.鲍叔牙 D.邓析
5、“德”,在西周时是一个融道德、政治、( )、策略为一体的综合概念。
A.法律 B.伦理 C.信仰 D.规范
6、荀况将( )说成“天德”,为“王者之政”,并由此设计出一幅礼法合治的理想图景。
A.“礼义” B.“隆礼重法” C.“人治” D.“法治”
7、墨家在法律上的核心主张可以概括为( )。
A.礼 B.利 C.仁 D.义
8、法家提出的口号是( )。
A.依法治国 B.法治 C.礼法合一 D.变法
9、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的是( )的法律思想。
A.儒法合一 B.道家 C.法家 D.黄老学派
10、纳谏与( )相结合,是李世民统治时期“贞观法治”的一个特点。
A.执法 B.“大信” C.“公平” D.群策群力
11、西周时期法律思想内容中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良好影响的是( )。
A.“仁、义、礼、智、信” B. “以德配天”
C. “亲亲”、“尊尊” D. “明德慎罚”
12、儒家的创始人是((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荀子
13、孔子的法律思想以( )为核心。
A.“仁”、“义” B.“人治” C.“仁”、“礼” D.“法治”
14、我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15、废除肉刑是中国法律史上一大改革,历史上首次下诏令废除肉刑的是( )。
A.周公 B.汉文帝 C.汉景帝 D.刘邦
16、新儒学的缔造者是( )。
A.李斯 B.陆贾 C.贾谊 D.董仲舒
17、为《泰始律》做注的是( )。
A.丁仪、刘邵 B.张斐、杜预 C.刘颂、傅干 D.王充、仲长统
18、理学形成于( )。
A.秦 B.汉 C.唐 D.宋
19、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反映发展资本主义的文献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十款天条》 C.《资政新篇》 D.《天国刑法》
20、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是一种( )的近代革命民主主义的宪法学说。
A.中西结合 B.中国式 C.西方式 D.日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