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色片 油墨D 墨色 |
R | G | B |
C | 1.63 | 0.55 | 0.18 |
M | 0.15 | 1.45 | 0.67 |
Y | 0.05 | 0.09 | 1.15 |
第五题 简答题答案
1、答:要点:1、三色学说(杨格-赫姆霍尔兹学说)
1)人眼视网膜上含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锥体细胞,分别含有三种不同的色素:感(亲)红色素。2)光进入人眼被三种锥体细胞按各自的吸收特性吸收,产生光化学反应,引起神经活动,经双极细胞和神经节传至神经中枢,经大脑综合产生颜色感觉。3)杆体细胞只含有一种视紫红视素,只有明暗感觉,不能分辩颜色。该理论能很好地说明各种颜色混合的现象,它是现代色度学的基础,现代颜色的定量描述和测量都基于此。有其缺陷如对色盲无法解释。2、赫林观察颜色总是以红-绿、黄-蓝、墨-白成对出现。假设视网膜中有三对视素:红-绿、黄-蓝、黑-白,三对视素的代谢作用包括建设和破坏两种对立的过程,光刺激破坏黑-白视素,产生白的感觉,无光刺激时重新建设黑-白关系,产生黑的感觉,黄光起破坏作用,蓝光起建设作用,红光起破坏作用,绿光起建设作。其学说能很好地解释色盲现象,即色盲是缺少一对或两对视素的结果。它不能说明颜色混合现象。
3、“阶段”学说,即对两个理论的综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视网膜阶段,视网膜上有三种独立的锥体感色物质,它们选择地吸收光谱不同波长的辐射,同时第一种物质又可单独产生黑-白反应,在光的作用下产生白的感觉,无光则产生黑的感觉。第二阶段:视神经传输阶段,在由锥体细胞向视觉中枢传导的过程中,这三种反应又重新组合,最后形成三种对立性的神经反应。
2、答:电子分色机扫描分色——电子分色机扫描分色是指采用电分机的电子扫描功能将彩色原稿分解成各单色版的过程。电子分色机(electronic color scanner)它是一种由光学、机械和计算机技术综合而成的精密制版设备。一般由输入扫描、中央处理装置和输出记录三部分组成。(1)输入扫描部分:扫描头、原稿滚筒。重要部件是光源、滤色片和光电倍增管(它是一种光电转换元件,它能将接收到的很微弱的光信号转换或放大成几百万倍电流的电信号)。作用是将反映原稿明暗层次的颜色成分的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2)中央处理装置计算机:可以进行彩色信号的校正、修改、强调等各种计算。(3)输出记录部分:由记录头和记录滚筒组成。工作原理是将处理后的电信号换成光信号在感光片上曝光记录。工作过程是先由输入扫描部分将彩色原稿的明暗层次和颜色成分作为细微像素提取出来,转变成黄、品红、青三路电信号,中央处理装置以电子方式进行图像处理运算和修整加工,最后将符合要求的电信号再转变为光信号记录在感光胶片上,获得三张分色片。
3、答:所谓底色去除工艺(under color removal),简称UCR工艺,是指减少图像暗调处(一般在50%以上网点范围内才进行,即只有在中、暗调才出现黑版)Y、M、C三原色量,相应增加黑版色量的方法。
在四色印刷时,暗调部分油墨相互叠印四次,油墨的最大覆盖面积约为340~360%,其数值与所用的纸张和油墨有关。如此厚的墨层给当今的高速多色印刷造成了很大困难,墨层厚不能及时干燥,易造成印品粘连或粘脏,也无法高速印刷。因此希望,能减少墨层厚度,缩短油墨干燥时间,以适应高速多色的印刷生产需要。底色去除工艺和灰成分替代工艺相继应运而生。
4、答:强度=DH-DL=1.63-0.18=1.45 色偏百分率= DM-DL /DH-DL =0.37/1.45=25.52%
灰度= DL/DH =0.18/1.63=11.04%
C色偏蓝色
5、答:调幅网点是单位面积内网点的个数是不变的而大小随图文深浅变化,调频网点则相反大小是不变的但个数随图文的深浅改变。调频网点是随图像随机生成的,不存在加网角度问题,不会出现龟纹。突出的特点是:1、网点是随图像随机生成的,不存在加网角度问题;2、图像输出的层次更清晰;3、调频网点结构上是不规则的,不存在网点覆盖率问题即阶调的跳跃问题。4、调频网点的图像存储量较小
第六题 计算题
一个反射物体的反射率为68%,物体颜色在1931CIE的色度系统中的色度坐标为M(0.46,0.38),求该色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及三刺激值?
第六题 计算题答案
解:Y=68 X= 82.32 Z= 28.63
作图: 为590nm
C= 0.414/0.764=57.59%
更多2019年自考《印刷色彩学》试题复习,浙江自考考试资讯、浙江自考专业计划、浙江自考真题等相关浙江自考资料,请关注浙江自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