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与山水诗
先秦的文学作品如《诗》、骚中就出现了自然山水,然而多是用作比兴的材料或作为人事的背景而存在,并不是作为诗人或读者的独立审美客体。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然而并未在建安诗坛蔚成风气,这自然与当时的动乱时局和北方客观自然环境及诗人的审美倾向、水平等主观限制有关;东晋偏安江左,莺飞草长,杏花春雨的明山秀水,从客观自然环境上提供了条件。玄言诗人借山水以体玄悟道,不但培养了对山水的细腻感受,也因此在诗中描写到了山水风物。但山水在诗中还是作为道的载体出现,依附予玄理,并非作为审美的对象。是谢灵运,改变了山水在诗中的地位。他认真地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从此,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谢灵运(385-433),小字客儿。祖父是东晋名臣谢玄。灵运l8岁袭封康乐公。刘裕代晋,降公为侯,召为散骑常侍,转太子右卫率。永初三年(422),灵运38岁时,出为永嘉太守,翌年辞官,隐居会稽始宁别墅。元嘉三年(426),复召还京为侍中。五年(428),称疾请假东归始宁。七年(430)入京,后出为临川太守。元嘉九年(432),以聚部众反叛罪,徙广州。十年(433),被杀,时年49岁。灵运出生于世家大族,有政治雄心,且博学多才。但刘宋政权用寒门掌实权,灵运一生不得舒其志,因此寄情山水以排遣。《宋书》本传称他为永嘉太守时,“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在始宁时,“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纵放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优越的物质条件、高度的艺术素养和漫游山水的体验相辅相成,使谢灵运成为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他今传百余首诗作中,一半以上有山水描写,且以他当时的声望,带动当时的诗人也都创作了不少山水诗。
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在一首诗中,往往是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是议论或感慨。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驱南径,愉悦偃东扉。澹物虑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昏旦”以下六句为叙述游览历程。“林壑”六句是集中具体描写景物部分,这往往是全诗的中心。“澹物”四句是结尾的议论部分。第三部分被称为“玄言尾巴”,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时期的难以避免的印记。第一、二部分却是灵运的创造,而且在其很多诗篇中出现。
均为前四句叙述登临缘起,后接局部景色描绘。叙述部分在写法上常常是流动的,从大处落笔,记行程、时间和空间,在行进中变换,并非写一个固定的画面。这一模式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倾向的雏形。后代山水游历的诗,往往都采用一种随行程而变化的叙述描写。不止写一个确定的空间,不是站在一个静止的画面前,而是边行边赏,忽而写山,忽而写水,忽而写远,忽而写近,景观不断变换。
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在其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对后世山水诗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清水涟漪,竹影掩映,山石清幽,白云缭绕。用一“抱”字,一“媚”字,把人引入宁静明瑟的美的境界,而且表现出诗人在这个境界中的感觉情思:大自然这清幽明净的美,是如此和谐一体,水云竹石,仿佛有生命跃动,两情依依。完全排除了功利与理性的判断,进入了审美的层次。
又如他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被誉为“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其二九),就在于它传达出诗人心中一种难以言喻的对生命的惊喜。灵运到永嘉太守任不久就病倒了,自冬至春缠绵病榻。久病的抑郁,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失望,使他心境暗淡。忽然面对透着春之讯息的大自然,一线蓬勃生机,便震撼了这寂寞的郁郁心境,给了生的惊喜:春又来了,青青春草,绿绿园柳,仿佛鸣禽都有一种异于往日的歌唱。这是生命之惊喜,生之希望对于心灵的震撼,但也是一种美的震撼。这悄悄到来的初春的生机之美,给予了心灵以慰藉和滋润,心与物融为了一体。谢灵运山水诗中对景物的局部描写,往往有这种效果。
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三个特点,是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钟嵘说他“尚巧似”(《诗品》卷上),刘勰说宋初诗风是“情必极貌似写物”(《文心雕龙·明诗》),都能切中肯綮,灵运不但诗文兼善,而且工于书画,曾于浙西甘露寺画壁画六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有载。因此他能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山桃发红萼,野蕨渐紫苞”是暖色基调,“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是冷色基调,色彩统一和谐。“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雪白的早霜衬托着丹红的枫叶,落日的余晖映照着黯淡的岚气,色彩明暗均呈对比,使画面显得斑斓多姿。写声音也能曲尽其妙。“清宵飏浮烟,空林响法鼓”(《过瞿溪石室饭僧》),明月清宵,空林静谧,法鼓之声隐隐而来,仿佛在薄雾中飘过,山林之静寂更突显出来。
“鸟呜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石门岩上宿》),空山静夜,鸟鸣更幽,秋风穿林,落叶萧萧,写出了大自然的一片天籁。沈德潜在《古诗源》卷十中评谢灵运的山水诗说:“经营惨淡,钩深索隐,而一归自然”,“谢诗追琢而返于自然”,“刘勰《明诗》篇曰:”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见游山水诗以康乐为最“,就是看出了灵运精心追求山水诗的艺术技巧。但灵运诗有许多能不落雕琢痕迹,而写出景物的韵味情思,这大概是汤惠休说”谢诗如出水芙蓉“(《诗品》卷中)的原因吧。
谢灵运的山水诗终究还是山水诗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尚未达到构造完整意境的阶段,还处于有佳句而无佳篇的层次。除前面已说到“玄言尾巴”的问题外,灵运的一些诗运用典故成句过多,而造成节奏冗缓、堆垛芜累之病,所以被评为“颇以繁富为累”(《诗品》卷上),“虽存巧绮,终致迂回”,“疏慢阐缓”(《南齐书·文学传论》),这些评价不无道理。另外,谢灵运还有其他一些拟古诗、乐府诗、公宴、酬酢之诗,其成就不能与他的山水诗相比,故此从略。
以上是谢灵运的生平简介,浙江自考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课程是浙江自考本科专业: 1050105 汉语言文学与1050113 汉语言文学教育的 考试课程 自学考试时间:2019-04-14 9:0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