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社会互动理论是由______提出来的。
A.米德 B.勒温
C.考夫曼 D.修茨
2.按照人际反应特质理论的观点,个人的感情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行为特征应该是
A.相容 B.超越
C.同情 D.冷漠
3.认为“德国人一丝不苟,有科学头脑”,这属于印象形成中的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定型 D.隐含的个性理论
4.在归因时,如果一个特定的原因和一个特定的结果在许多不同情景下都互相联系在一起,如果那个原因不存在的情况下,结果也没有产生,我们就会把这个结果归因于这个原因,这就叫做
A.不变原则 B.一致性原则
C.折扣原则 D.非共同效果
5.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如果一个人将考试失败归因为自己能力不够,这是一种
A.内部、稳定的归因 B.内部、不稳定的归因
C.外部、稳定的归因 D.外部、不稳定的归因
6.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这是一种
A.行为中心偏见 B.显著性偏见
C.自我服务偏见 D.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
7.率先使用“自我实现”一词的是
A.罗杰斯 B.马斯洛
C.戈尔茨坦 D.荣格
8.在一段具体的人际关系中,若结果高于比较水平和选择比较水平,则当事人对这段人际关系
A.满意且愿意继续下去 B.满意但不一定会继续下去
C.不满意但会继续下去 D.不满意且不会继续下去
9.根据合作的“权力理论”,如果三方的权力分布分别是A=4,B=2,C=1,则
A.A、B将会合作 B.A、C将会合作
C.B、C将会合作 D.三方不会合作
10.在管理和解决冲突过程中效果最差的做法是
A.威胁 B.让步
C.仲裁 D.协商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1.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总是通过各种具体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
12.集中型是戴维斯提出的四种正式群体交往模式中的一种。
13.在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中,目前应用得最普遍的测量法是莫雷诺提出的参照测量法。
14.根据认知失调理论,人在自愿的情况下做出困难的选择后通常会找理由支持自己的选择。
15.身体气味也是一种副语言。
16.研究表明,人辨别愉快的表情比辨别愤怒的表情更容易。
17.一般来讲,与角色相一致的行为比与角色相反的行为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有关内在心理倾向性的信息。
18.个体的自我控制水平的高低与其个性道德修养无关。
19.个体对如何行动作出自己的决定,而不是简单地对群体压力作出反应,这属于反遵从。
20.当个体感觉群体对他已经完全接受时更会遵从。
21.根据个人特质信任学分理论,与老成员相比,群体更不能容忍新成员的偏离行为。
22.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情感因素。
23.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暴露越多越被人喜欢。
24.在面临社会两难情景时,群体规模越小,边际资源份额回报率越小,成员合作的可能性越小。
25.在囚徒两难困境中,合作性反应是不坦白。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2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框架由______和______两部分组成。
27.戴维斯提出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中存在四种交往模式,即:______、______、偶然型和流言型。
28.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包含三个成分,它们是认知的对象,即______,认知的主体,即______,以及交往的情景。
29.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______和______。
30.一般说来,人际关系恶化是由于人际冲突、______和______的结果。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睡眠者效应
32.模仿
33.人际关系心理学
34.印象形成的平均模式
35.新近效应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霍桑实验由哪几个分实验组成,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
37.简述态度的功能。
38.认知之间的关系有哪几种?请举例说明。
39.什么是强化,强化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40.什么是自我障碍策略,哪些人容易使用该策略?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有哪些,怎样增加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42.试述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
B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其中______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2.在下列沟通网络模式中,______能有效提高全体成员的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群体成员都能产生满意感。
A.圆形传递 B.轮式传递
C.链式传递 D.Y式传递
3.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这是态度的哪个功能?
A.顺应功能 B.认识功能
C.防御功能 D.调节功能
4.认知失调程度可以由以下哪个公式来表达
A. B.
C. D.
5.“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现象在印象形成中属于
A.优先效应 B.新近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
6.以下归因理论中,主张从实体的特异性、一致性和一贯性三个维度对人的行为进行归因分析的是
A.通俗心理学 B.相应推论理论
C.因果归因理论 D.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
7.行动是由人的力和环境的力相互作用而成,如果个人的因素强于环境的因素,会作出内在归因;如果环境因素强于个人的因素,会作出外在归因。这是谁的观点
A.海德 B.琼斯
C.凯利 D.韦纳
8.在利他行为的几个特征中,最主要的特征是
A.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B.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C.利他行为是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或奖励的行为
D.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
9.“鱼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也。”这是一种______的冲突形式。
A.接近——接近型 B.回避——回避型
C.接近——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型
10.根据卡普洛的权力理论,a、b、c三个小组之间不会合作的情况是
A.a>b,b=c,a<(b+c) B.a<b,b=c
C.a>(b+c),b=c D.a>b>c,a<(b+c)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1.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需要的心理状态,其发展变化取决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12.人际交往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人假设”,重视人的行为动因,强调归属需要和亲和需要是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社会动机。
13.人们的态度会随着个体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是不稳定的。
14.“睡眠者效应”表现在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减弱。
15.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晕轮效应往往使人们对他人产生认知偏差。
16.海德认为,行动是由人的力和环境的力相互作用而成;如果个人的因素强于环境的因素,会作出外在归因;如果环境因素强于个人的因素,会作出内在归因。
17.在自我知觉中,人们往往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原因,而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
18.群体规模与从众存在线性关系,群体规模越大,从众的程度越高。
19.无论个人的行为是否是自觉自愿,只要有益于他人,就是利他行为。
20.囚徒两难情境中的囚徒面临的冲突属于“零—总和”冲突。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21.从人际关系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来考察,一般可以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划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阶段。
22.凯利提出了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归因的体系,认为对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必须考虑三个基本维度,即实体的特异性、______和______。
23.1972年,贝姆提出了______理论,认为人们常常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情绪。
24.迈尔斯认为,同一种从众行为从心理上可以划分为______和______。
25.影响利他行为的求助者特征有依赖性、______、______、亲密关系和吸引力四个方面。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霍桑实验
27.认知失调理论
28.晕轮效应
29.自我控制
30.旁观者效应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符号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
32.态度转变的方法有哪些?
33.简述印象形成过程的主要成分。
34.简述自我知觉中的偏差。
35.简述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小题12分,第37小题13分,共25分)
36.结合实际,论述人际知觉的归因理论的实际应用。
37.试述人际吸引的主要理论。
自考试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