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浙江自考网!为考生提供浙江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浙江教育考试院www.zjzs.net为准。

自考热线:  0571-87097538

距2025年4月准考证打印预计104

距2025年4月自学考试时间111

考生服务:

  • 用书目录|
  • 考试安排|
  • 所在位置:浙江自考网 > 浙江自考考试大纲 > 浙江自考00266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

    浙江自考00266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

    2024-05-14 17:23:43    来源:其它    点击:    
    自考学习平台 +问答

    [00266]
    《社会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教育考试院
    2013年12月
     
    自学用书:《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三版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本课程共包括十二个章节,主要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发展历史,及研究领域等。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结合很强的课程,在学习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他人、社会,及生活的价值,更好地做好社会工作。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2.从理论和实际上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3.了解并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实际开展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打好基础。
    4. 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思考、解决社会工作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提高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第二部分   考核目标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述
    学习目的和要求:
    理解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掌握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课程内容: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
    (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不同学者都对社会心理学作出过定义,此处选用沈德灿教授的定义,即: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
    1.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到目前为止这个领域的研究课题包括:
    (1)成就行为与个体的工作绩效;(2)态度以及态度改变;(3)归因问题;(4)认知过程与认知失调;(5)个人知觉与自我意识;(6)个体的人格与社会发展;(7)应激和情绪问题。
    2.人际过程: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流域,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
    (1)侵犯和助人行为;(2)人际吸引与爱情;(3)从众和服从;(4)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5)非言语的交流;(6)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3.团体过程: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个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
    (1)跨文化的比较研究;(2)拥挤与环境心理学;(3)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4)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5)健康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早期状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4.反思阶段(70年代);
    5.发展阶段(80年代之后)。
    考核知识点: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
    考核要求: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领会及识记: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识记: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2)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
    2.理解: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
    1.理解: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2.识记: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研究过程、常用方法和基本理论等。
    课程内容: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假设与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一)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
    (二)如何查阅文献
    (三)研究方法选择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搜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样本的代表性;2.实验者偏差;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人类的学习主要有三种机制
    (1)联结;(2)强化;(3)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2.交换理论;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1)分类;(2)注意。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
    (1)归因理论;(2)认知失调理论
    (五)角色理论
    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核要求: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理解:假设与理论
    2.识记: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过程
    1.理解:
    (1)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
    (2)如何查阅文献
    (3)研究的设计与进行
    (4)心理学论文的撰写
    2.识记:
    (1)研究方法的选择
    (2)收集数据的方法
    (3)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理解及识记:
    (1)生物理论
    (2)学习理论
    (3)诱因理论
    (4)认知理论
    (5)角色理论
     
    第三章      自我概念
    学习目的和要求:
    自我也叫自我意识,是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自我和自我有关的问题,加深对自己的理解。
    课程内容: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一)自我图式: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特殊信念,是人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概念。
    (二)自我觉知:指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三)自尊: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指一个人如何肯定及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四)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
    自我提升也叫自我美化,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自我确认是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境,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五)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对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
    (六)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
    心理学家Jones(1982)总结了6种自我表演的策略:
    1.自我抬高;2.显示;3.谦虚;4.恳求;5.恫吓;6.逢迎。
    (七)自我障碍: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
    (八)自我检控: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九)自证预言:也叫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人们对他的期望行事。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一种自证预言。
    (十)体像:是用来描述与个体对自己躯体知觉有关的现象的总称。
    三.自我偏差
    (一)焦点效应:指人们在自我观察的时候,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程度的现象,它是我们自我认知的一种偏差。
    (二)自利偏差:也称自我服务偏见,当人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觉得自己比别人好。
    (三)盲目乐观
    (四)虚假一致性和虚假独特性
    四.自我与文化
    (一)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
    (二)东西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差异性
    (三)自我的三成分模型:Triandis(1989)认为,自我由三个成分组成:私人自我、公共自我、团体自我。
    (四)华人自我四元论:杨国枢认为,华人与其生活环境的互动方式主要是社会取向,西方人与其环境的互动方式主要是个人取向。华人的社会取向包括四种次级取向,即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家族取向,他人取向。
    考核知识点: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三、自我偏差
    四、自我与文化
    考核要求: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1.理解: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1.识记:
    (1)自我图示、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的定义
    (2)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
    (3)自我表演的有关策略
    2.理解: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策略、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
    3.简单应用:自证预言
    三.自我偏差
    1.识记:
    (1)焦点效应
    (2)自利偏差
    2、理解:
    (1)焦点效应
    (2)自利偏差及其表现
    (3)盲目乐观
    (4)虚假一致性和虚假独特性
    四.自我与文化
    1、理解:
    (1)独立型自我和依赖型自我
    (2)东西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差异性
    (3)自我的三成分模型
    (4)华人自我四元论
     
    第四章      社会认知
    学习目的和要求
    理解个体如何获得对人的认识,并灵活应用一些合理的认识策略和方法。
    课程内容
    一.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定义:是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具体说就是研究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是对事物的分类,而分类的依据是图示。
    (一)分类
    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地将之归到某一类当中,这一过程就是分类,它是自发的、立即的。
    对于他人的分类,最初的分类标准是性别。
    (二)图示
    1.图式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贡献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2.根据不同的内容,图示可以分为:
    个人图示;自我图示;团体图示;角色图示;剧本。
    3.图示化处理
    (三)社会认知法则
    1.便利法则;2.象征性法则;3.基础比例信息;4.锚定与调整法则。
    (四)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1.社会认知与寂寞;2.社会认知与焦虑;3.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
    (五) 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内隐联想测验
    二.个人知觉:
    个人知觉的定义:当人们刚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要根据有限的信息对这个人形成印象,这个过程被称为个人知觉。
    (一)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1.第一印象:
    (1)第一印象定义: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最初的印象叫第一印象。
    (2)被试评定人或事物时的三个基本维度:评价;力量;活动性。
    2.整体印象的形成:信息加工处理的模型
    (1)平均模型;(2)累加模型;(3)加权平均模型
    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
    (1)晕轮效应;(2)正性偏差。
    (二)个人知觉的线索:
    1.情绪
    2.非言语线索:一般包括
    (1)人际距离;(2)身体姿势;(3)目光接触。
    三.归因:
    归因的定义: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的原因的过程。
    (一)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有五种代表性理论
    1.Heider的归因理论;2.Weiner的归因理论;3.Abramson的归因理论;4.Kelly的归因理论;5.对应推论理论。
    (二)对自己的归因:
    1.对自己态度的归因;2.对自己动机的归因;3.对自己情绪的归因
    (三)基本归因错误
    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认知
    二.个人知觉
    三.归因问题
    考核要求:
    一. 社会认知:
    1.识记:
    (1)社会认知的定义
    (2)分类、图示的定义
    (3)图式的类型
    (4)社会认知法则
    2.理解:
    (1)图示化处理
    (2)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3.简单应用:社会认知法则
    二. 个人知觉:
    1.识记:
    (1)个人知觉的定义
    (2)第一印象定义;被试评定人或事物时的三个基本维度;整体印象的形成;个人知觉中的偏差
    (3)个人知觉的线索:情绪;非言语线索
    三.归因问题:
    1.识记:
    (1)归因的定义
    (2)对他人行为归因的五种代表性理论
    (3)基本归因错误
    2.理解:
    (1)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
    (2)对自己的归因
     
    第五章    社会行为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理解和掌握人类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理解和掌握人类亲社会行为及影响因素。
    课程内容:
    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二)遗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1.生物学理论的观点;
    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三)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1.家庭环境;
    2.文化环境
    (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
    2.行为遗传学的证据;
    3.概率渐成论
    二.人类的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概述:
    1.什么是侵犯行为
    (1)侵犯行为的定义: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2)对侵犯行为的界定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强调它必须是一种行为,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总是伴随有意图。
    第二,从效果上看,侵犯行为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
    第三,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比如愤怒。
    2.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
    3.文化与侵犯行为
    4.愤怒与侵犯行为
    (1)导致人们愤怒的因素:
    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遭受挫折、归因的影响
    5.对侵犯行为的学习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1.温度;
    2.兴奋转移;
    3.侵犯性线索;
    4.去个体化;
    5.饮酒;
    6.社会赞许与模仿。
    (三)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1.利用惩罚;
    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
    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
    4.示范非侵犯行为;
    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四)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
    1.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
    根据Franzoi的观点,媒体暴力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原因是: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
    2.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
    3.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
    三.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自发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可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其中助人行为的涵盖范围要大于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一)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
    1.进化心理学;
    2.社会进化论;
    3.学习理论;
    4.社会交换理论;
    5.移情与利他主义 。
    (二)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
    1.情境因素:
    (1)文化差异
    (2)他人的存在
    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责任扩散;情境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
    (3)环境条件因素;
    (4)时间压力因素。
    2.助人者的特点:
    (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2)助人者的心情;(3)助人者的内疚感;(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5)宗教信仰;(6)性别影响。
    3.求助者的特点:
    (1)是否受他人喜欢;(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3)性别的影响。
    (三)增加助人行为
    1.利他主义的社会化:(1)树立利他主义榜样;(2)通过做出具体的帮助行为来学习;(3)利他主义的内在动机。
    2.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
    3.积极心理学与亲社会行为。
    考核知识点:
    一. 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二. 人类的侵犯行为
    三.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考核要求:
    一. 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1.识记: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理解: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3)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二.人类的侵犯行为
    1.识记:
    (1)侵犯行为的定义
    (2)对侵犯行为的界定要注意的问题
    (3)导致人们愤怒的因素
    (4)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5)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6)根据Franzoi的观点,媒体暴力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原因
    2.理解:
    (1)愤怒与侵犯行为
    (2)对侵犯行为的学习
    (3)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
    三.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1.识记:
    (1)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助人行为的定义
    (2)社会进化论的观点
    (3)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
    (4)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
    2.理解:
    (1)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
    (2)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
    3.简单应用: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
     
    第六章      态度与偏见
    学习目的和要求:
    态度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本章主要从态度的形成、改变及态度与偏见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本章的学习除了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还要注意与实践相联系,并用以指导实践,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
    课程内容:
    一.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与功能
    1.什么是态度: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定义,其中Freedman的被公认为较好。Free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2.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
    Freedman对态度的定义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3.态度的心理功能: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
    (二)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
    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应注意以下一些因素:
    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
    2.时间因素;
    3.自我意识;
    4.态度强度;
    5.态度的可接近性;
    6.行为的主动性水平;
    7.心境的影响;
    8.情境的作用。
    (三) 态度的测量
    测量态度的方法有:
    1.直接测量
    (1)利克特量表;(2)瑟斯顿量表;(3)语义区分量表。
    2.间接测量
    (1)投射技术;(2)生理指标测量;(3)反应时测量。
    二.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形成与学习
    (二)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三)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
    (四)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三.态度转变的理论:
    (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
    1.Heider的平衡理论;
    2.认知失调理论
    (二)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
    1.不充足理由与认知失调;
    2.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
    3.努力与认知失调;
    4.决策后失调;
    5.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三)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
    四.说服模型
    (一)Hovland的说服模型:
    其主要观点为:只有当人们注意到说服信息,理解信息内容,并且接受了这些信息时,说服才能发生,而注意、理解以及接受三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出问题,说服都不能引发态度改变。
    (二)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
    (三)Sears的说服模型:
    这一模型由Sears在Hovland的说服模型上发展而来,包括外部刺激、说服对象、说服(作用)过程、结果四个因素。
    外部刺激有说服者、说服信息、说服情境组成。
    说服对象的特点包括其投入或承诺、是否对说服有免疫力,以及人格特征。
    说服结果有两个,一是态度改变,二是对抗说服,包括贬低信息来源、故意扭曲说服信息和对信息加以掩盖。
    (四)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1.说服者的因素:
    (1)专家资格;(2)可信度;(3)受欢迎程度。
    2.说服信息的因素:
    (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
    (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
    (3)信息的呈现方式;
    (4)信息的呈现顺序和关联性。
    3.被说服者的因素
    (1)被说服者的人格特性;(2)被说服者的心情;(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4)被说服者的动机水平;(5)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6)个体差异;(7)综合作用;(8)自我在说服中的角色。
    4.情境因素:包括预先警告和分散注意
    (五)从双加工模型到单加工模型
    五.偏见问题:
    (一)偏见概述:
    1.偏见定义: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于态度。
    2.偏见产生的理论:
    (1)团体冲突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理论;(4)心理动力理论;(5)人格理论。
    (二)偏见的影响与克服
    1.偏见的影响:
    (1)对知觉的影响;(2)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影响。
    2.消除偏见的方法:
    (1)社会化;(2)受教育;(3)直接接触;(4)自我检控。
    考核知识点:
    一.态度概述
    二.态度的形成
    三.态度改变
    四.说服模型
    五.偏见问题:
    考核要求:
    一. 态度概述:
    1.识记:
    (1)态度定义(Freedman)
    (2)态度的心理成分
    (3)态度的心理功能
    (4)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
    (5)态度的测量方法
    2.理解:
    (1)态度的心理成分间的关系
    (2)态度与行为
    (3)态度的心理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
     1.识记:
     (1)曝光效应
     (2)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
    2. 理解:
    (1)态度形成与学习
    (2)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3)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
    (4)文化对态度的影响
    三.态度的改变:
    1.识记:
    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
    2.理解:
    (1)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
    (2)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
    (3)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
    3.简单应用:
    认知失调理论。
    四.说服模型:
    1.识记:
    (1)Hovland的说服模型
    (2)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
    (3)Sears的说服模型
    (4)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2.理解:
    (1)Hovland的说服模型
    (2)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
    (3)Sears的说服模型
    3.综合应用:
    (1)Hovland的说服模型
    (2)Sears的说服模型
    (3)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五.偏见问题:
    1.识记:
    (1)偏见定义
    (2)偏见产生的理论
    (3)消除偏见的方法
    2.理解:
    (1)偏见产生的理论
    (2)偏见的影响
    (3)消除偏见的方法
    3.简单应用:偏见
    4.综合应用:消除偏见的方法
     
    第七章   人际关系
    学习目的和要求:
    理解和掌握人际吸引的原则、影响因素等,理解亲密关系和爱情,亲密关系的发展和维持等,了解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用所学知识理解和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课程内容:
    一.人际吸引:
    (一)人们互相吸引的两个原因:
    1.人类天生就具有亲和动机;
    2.克服寂寞。
    (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1.强化原则;
    2.社会交换;
    3.联结原则。
    (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个人特质:
    (1)个人的温暖;(2)能力;(3)外表的吸引力
    2.相似性;
    3.互补性;
    4.熟悉性;
    5.接近性。
    二.亲密关系:
    (一)亲密关系概述:
    1.亲密关系的定义:
    (1)亲密关系的定义:在共同关系中,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高时,他们的关系称做亲密关系。
    (2)亲密关系的特点:一是两人有很长时间频繁互动;二是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三是两个人相互吸引力很大。
    2.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
    3.亲密关系中的依恋
    (二)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
    1.友谊关系;
    2.自我展露;
    3.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
    (三)亲密关系的维持
    1.平等;
    2.归因;
    3.沟通;
    4.嫉妒;
    (四)亲密关系的终结
    1.对待不满的策略;
    2.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痛
    3.利用社会支持
    三.爱情:
    (一)什么是爱情?Sternberg认为爱情由三个成分构成:一是激情;二是亲密;三是承诺。
    (二)爱情的分类与测量
    1.爱情的分类
    2.爱情的测量
    (三)爱情行为与感受
    (四)文化与爱情
    四.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一)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
    1.关系的建立:
    2.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
    (1)自我中心;(2)讲人情;(3)强调人际信任。
    (二)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
    1.家族取向;2.关系取向;3.权威取向;4.他人取向
    考核知识点:
    一. 人际吸引
    二.亲密关系
    三、爱情
    四.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考核要求:
    一.人际吸引:
    1.识记:
    (1)人际关系的定义
    (2)人们相互吸引的原因
    (3)亲和需求的作用(Weiss认为亲和需求可以提供的酬赏)
    (4)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5)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2.理解:
    (1)人类的亲和动机
    (2)亲和需求的作用(Weiss认为亲和需求可以提供的酬赏)
    (3)影响人们寂寞感的因素
    3.简单应用: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二. 亲密关系:
    1.识记:
    (1)亲密关系的定义
    (2)亲密关系的特点
    (3)依恋的类型
    (4)亲密关系的维持
    2.理解:
    (1)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
    (2)亲密关系中的依恋
    (3)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
    (4)亲密关系的终结
    3.简单应用:亲密关系的维持
    三、爱情
    1、识记:
    (1)爱情的构成成分(Sternberg)
    2、理解:
    (1)爱情三元理论
    (2)爱情的分类
    (3)爱情的测量
    (4)爱情行为与感受
    (5)文化与爱情
    四.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1.识记:
    (1)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
    (2)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
    2.理解:
    (1)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建立
    (2)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
     
    第八章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学习目的和要求: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是影响我们生活进程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社会交换的实质,掌握社会影响理论、社会影响的各种表现,以及人们在社会中的从众、顺从和服从行为。
    课程内容:
    一. 社会交换: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1.功利主义经济学;
    2.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1.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
    (1)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Foa等人通过分析人际关系中的酬赏问题,找出了六种基本酬赏: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服务。他们还发现,这些酬赏可以从特殊性、具体性两个维度加以分类。
    (2)成本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社会交换所需的时间、精力、有时还伴有冲突和责难等。
    2.交换结果评价方式:
    评价公式:交换的总体结果=获得的酬赏-付出的成本
    评价标准:绝对的比较标准、相对的比较标准
    3.公平交换:
    公平理论强调人际关系的公平性,该理论有三个假设:一是假设彼此有关系的一群人总是企图使他们的行为结果获益最大。二是假设团体会发展出一套如何将酬赏依比例公平地公平地分给所有有关人员的规则,以便使团体酬赏达到最大。三是假设当个体感觉到某一人际关系不公平时,会感受到某种压力的存在,促使他采取行动以恢复公平。
    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们使用以下规则来决定人际关系是否公平:均等原则、各取所需原则、平等原则。
    (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
    1.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由Luce和Raiffa(1957)设计的一种情境,用以研究在利益冲突情况下人们的选择。
    2.货运游戏:是由Deutsch和Krauss(1960)设计的用来研究威胁对冲突的影响的研究范式。
    (四)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
    1.根据交换双方利益分配关系,心理学家把人们之间的冲突分为零总和冲突和可变总和冲突两种。囚徒困境和货运游戏属于后者。
    2.心理学家还提出了一些协商策略,如最初的强硬立场和逐渐让步的策略。
    二.社会影响:
    (一)什么是社会影响:
    1.社会影响的定义: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2.French和Raven总结了六种社会力量的来源:奖赏的权力、压制的权力、参照的权力、法定的权力、专家权力、信息的权力。
    (二)社会影响理论:
    该理论指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的总量取决于三方面因素:他人的数量、重要性、直接性。
    (三)社会影响的表现:
    1.社会促进:
    (1)社会促进的定义: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最早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是Triplett。
    (2)对产生社会促进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他人存在、评价恐惧、分心冲突三种理论。
    2.社会懈怠:
    (1)定义: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做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2)社会懈怠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与责任分担有关,另一种认为与情境有关。
    3.去个体化:
    (1)定义: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自己平常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去个体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
    (2)去个体化行为产生的原因:
    观点一:有三方面原因,包括激起、匿名性、责任分担。
    观点二:有两方面原因,包括匿名性、自我意识降低。
    三.从众、顺从与服从:
    (一)从众:是一种在压力之下行为发生改变的倾向。
    1.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
    (1)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2)Asch的线段判断研究。
    2.影响从众的因素:
    (1)情境因素:主要包括团体的规模、团体的凝聚力、团体的社会支持。
    (2)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自我、个体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个人的控制愿望,以及个体的社会地位、预先的承诺、性别等。
    社会压力会引发人们的从众行为,但有时候人们也以其它方式进行反应,最常见的有反从众和独立。
    (二)顺从:
    1.顺从以及影响因素:
    (1)定义: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
    (2)影响因素:积极的情绪、顺从行为的互惠性、合理原因。
    2.增加顺从的技巧:
    (1)“脚在门槛内技巧”;(2)“门前技巧”;(3)“折扣技巧”;(4)“滚雪球”。
    (三)服从:
    1.服从的定义与研究
    (1)定义:服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
    (2)相关研究
    2.服从的原因:
    (1)规范性社会影响的作用;(2)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作用;(3)服从的其他原因:遵守了错误的规范、很难放弃“服从权威”、产生继续服从的压力;(4)自我辩解。
    考核知识点
    一. 社会交换
    二.社会影响
    三.从众、顺从与服从
    考核要求:
    一. 社会交换:
    1.识记:
    (1)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2.理解:
    (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
    (2)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3)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
    (4)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
    3.简单应用:
    (1)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2)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
    (3)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
    二 .社会影响:
    1.识记:
    (1)社会影响的定义
    (2)社会力量的来源
    (3)社会影响的表现
    2.理解:
    (1)社会影响理论
    (2)社会影响的表现
    3.简单应用:
    社会影响的表现
    三.从众、顺从与服从:
    1.识记:
    (1)从众的实质
    (2)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
    (3)影响从众的因素
    (4)顺从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5)增加顺从的技巧
    (6)服从的定义
    (7)服从的原因
    2.理解:
    (1)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
    (2)关于服从的研究
    3.简单应用:
    (1)影响从众的因素
    (2)增加顺从的技巧
    (3)服从的原因
     
    第九章    团体心理与行为
    学习目的和要求:
    团体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总是打着团体的烙印。了解团体生活的特征,对人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团体规范、团体凝聚力、团体领导、团体内部沟通、团体决策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内容:
    一.团体概述:
    心理学家McGrath根据群体间人们结合的紧密程度,把社会群体分为统计集合、观众群、群众、组或队、家庭、正式组织。
    (一)团体
    1.团体定义:在心理学中,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的成员间常常有面对面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规模是团体最重要的维度之一,其中夫妻是最小的团体。
    2.团体的心理功能:归属感、认同感、社会支持。
    (二)团体规范:
    1.什么是团体规范:
    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要求团体成员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心理学家根据规范的正式程度,把团体规范分为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两种。
    2.团体规范的作用:
    (1)保持团体的一致性;(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3)规范的惰性作用。
    (三)团体凝聚力:
    1.定义及影响因素:
    (1)定义:团体凝聚力是指能使团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它往往用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来衡量。
    (2)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需要的满足、团体目标、团体活动和领导者。
    2.凝聚力的作用:
    (1)影响成员的稳定性;(2)凝聚力大的团体对成员的影响力也大;(3)影响人们的自尊;(4)影响群体的产出。
    3.凝聚力的测量
     二.团体领导:
     (一)领导定义
     (二)有关领导的理论:
    1.特质理论:
    较具代表性的特质理论有:Gibb的特质理论、Stogdill的特质理论、Burns的交易型和改变型领导理论、House的魅力领导理论。
    2.领导与下属交换理论
    3.Fiedler的权变领导模型
    4.路径—目标理论
    5.D.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
    (三)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
    主要有性别与文化因素。
    三. 团体内部沟通:
    (一)团体沟通的特性
    1.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
    2.领导的主导作用。
    (二)团体沟通:
    1.沟通的网络形态;
    2.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
    (三)冲突解决:
    1.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对峙、逃避、顺应、妥协、合作。
    2.协商式沟通:有效协商被看成是解决冲突的最好工具。
    解决冲突并从中获益的策略:最初的强硬立场、每次做小的让步、逐渐回报。
    3.利用中间人沟通
    (四)沟通的性别差异和跨文化差异
    1.沟通的性别差异;
    2.沟通的跨文化差异。
    四.团体决策:
    (一)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
    1.两类决策问题:智力问题、判断问题。
    2.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影响
    3.领导在决策中的影响
    4.团体决策规则:一致性、优势取胜和多数取胜规则
    5.团体决策中的投机行为
    (二)团体极化
    1.定义:团体极化是指通过团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更趋极端的现象。
    2.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
    (三)团体思维:
    1.定义:也叫小团体意识,是指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内部,人们在决策及思考问题时由于过分追求团体的一致,而导致团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做出客观及实际的评价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经常导致灾难的发生。
    2.团体思维产生的条件
    3.团体思维的症状与后果
    4.客服团体思维的方法
    (四)团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
    2.德尔菲法;
    3.具名群体技术;
    4.阶梯技术;
    5.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考核知识点:
    一. 团体概述
    二.团体领导
    三.团体内部沟通
    四.团体决策
    考核要求:
    一. 团体概述::
    1.识记:
    (1)团体的定义及团体的心理功能
    (2)团体规范及其作用
    (3)团体凝聚力的定义、影响因素及作用
    2.理解:
    (1)群体的类型
    (2)团体、团体规范及团体凝聚力
    (3)团体凝聚力的作用及测量
    3.简单应用:团体凝聚力
    二. 团体领导:
    1.识记:
    (1)有关领导的理论
    (2)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
    2.理解:
    (1)领导定义
    (2)有关领导的理论
    3.综合应用: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三.团体内部沟通:
    1.识记:
    (1)团体沟通的特性
    (2)团体沟通
    (3)冲突解决
    2.理解:
    (1)沟通的网络形态
    (2)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
    3.综合应用:冲突解决
     四. 团体决策:
    1.识记:
    (1)团体决策的规则
    (2)团体极化的定义
    (3)团体思维的定义
    (4)团体决策方法
     2.理解:
     (1)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
     (2)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
     (3)团体思维产生的条件、症状与后果
     (4)克服团体思维的方法
     3.简单应用:
     (1)团体极化
     (2)团体决策
     
    第十章    健康心理学
    学习目的和要求:
    健康问题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本章从健康、压力、应对方式三个方面对健康与心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要注意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提高自身及他人的身心健康水平。
    课程内容:
    一.与健康有关的概念:
    (一)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心理学
    (二)健康模式的变迁:
    1.生物医学模式:疾病和生化因素有关。
    2.心身医学模式: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上的相互作用。
    3.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强调心理、生理因素,以及社会环境、社会变化、社会压力等对健康的影响。
    (三)心身疾病:
    1.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属于躯体疾病。
    心身疾病的特点:它是由情绪和人格因素引发的疾病;患者身上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患者躯体变化与正常情绪反应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持久和强烈;心身疾病不是神经症和精神病,后者没有器质上异常。
    2.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
    常见的心身疾病有高血压、心脏病、癌症、溃疡、哮喘等,这些心身疾病往往和个体的一些人格特征有联系。此外,还有一些原因导致心身疾病:
    (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
    二.压力:
    (一)生活事件:生活事件会给个体带来压力,个体应对这些压力的过程被称为应激,它是身体对威胁性事件所产生的一种生理性的反应。
    (二)对压力的知觉:对压力的主观解释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三)控制感:
    知觉到的控制感是指人们相信自己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影响和控制周围环境的感觉,至于后果是好是坏,则取决于自己所采取的方式。
    (四)自我效能:这个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执行特定行为以达成期望目标的信念。
    自我效能可以预测若干重要的健康行为,如戒烟、减肥、健康饮食,以及规律运动等。
    (五)习得性无助:指个体将负性事件的起因归于稳定的、内在的,及全面性的因素时所带来的悲观状态。
    根据习得性无助理论,对负性事件做稳定、内在的和整体性的归因会导致绝望、沮丧、降低努力程度,及学习困难。
    三.应对方式:
    (一)应付与应对方式:
    在心理学中,应付指个体在处理来自身体内外部、超过自身资源的事件时,所做出的认知上和行为上的努力。
    在心理学中,应对方式指人们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的反应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应激事件与健康之间,应对方式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二)性别与应对方式
    (三)人格与应对方式:
    1.乐观与悲观
    2.A型人格与B型人格:
    易产生疾病的四种人格因素:易发怒和具有敌意;情绪压抑;失望感强烈;悲观与宿命。
    3.压力易感性人格
    (四)积极的应对方式: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增加积极情绪和控制好自己
    3.敞开心胸,倾吐心事
    4.寻求社会支持
    (五)健康行为的塑造:
    1.说服中的信息策略
    2.利用认知失调改变不良行为
    3.增进健康行为的HAPA模型
    考核知识点:
    一、 与健康相关的概念
    二、 压力
    三、 应对方式
    考核要求:
    一.与健康与相关的概念
    1.识记:
    (1)健康模式的变迁
    (2)心身疾病的特点
    (3)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分析
    2.理解:
    (1)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心理学
    (2)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分析
    二.压力
    1.识记:
    (1)应激的定义
    (2)控制感
    (3)自我效能
    (4)习得性无助
    2.理解:
    (1)生活事件
    (2)对压力的知觉
    (3)控制感
    (4)自我效能
    (5)习得性无助
    三.应对方式
    1.识记:
    (1)应付与应对方式
    (2)积极的应对方式
    2.理解:
    (1)性别与应对方式
    (2)人格与应对方式
    (3)健康行为的塑造
    3.简单应用:
    (1)人格与应对方式
    (2)积极的应对方式
    (3)健康行为的塑造
     
    第十一章      文化心理学
    学习目的和要求:
    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个体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的个体往往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通过本章学习,既要了解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相关内容,又要结合实际,来思考由特定文化而导致的中国人的心理特性,以及如何站在文化和文化变迁的高度,来看待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课程内容:
    一. 文化心理学概述:
    (一)文化与文化心理学
    (二)文化心理学的范畴:
    1.文化人类学;
    2.跨文化心理学;
    3.文化心理学。
    (三)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1.20世纪70年代以前;
    2.20世纪70——80年代中期;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四)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
    2.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
    3.文化与符号表征;
    4.文化与社会化;
    5.文化多元性的影响;
    6.文化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
    (五)文化心理学的方法:
    1.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途径:包含四种
    价值途径、自我途径、情境途径、理论途径。
    2.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民俗分析、价值调查法、文化启动研究等。其中价值调查法有四种现实,分别为:排序法、评价法、态度量表、行为场景法。
    (六)文化的维度:
    1.文化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认为文化有四个维度,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男性化—女性化。
    2.F.Trompenaars定义了文化的五个维度:普遍主义对特殊主义、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中性与感性、特定文化、成就与归属。
    二.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1.基本概念
    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测量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
    首先,从文化背景的角度讲,它影响了人们的服从性;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讲,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影响也表现在人格中的自我上;
    最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对人的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文化与自我:
    1.独立型自我;
    2.依赖型自我。
    (三)文化与归因:
    1.文化与基本归因偏差
    2.文化与其他的归因偏差
    (四)文化与思维方式:
    1.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2.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来源
    3.理解思维方式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三.对中国文化的分析
    (一)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
    (二)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路
    1.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分析
    2.近代理论的思路
    3.世界体系理论
    4.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展望
    考核知识点:
    一.文化心理学概述
    二.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三.对中国文化的分析
    考核要求:
    一. 文化心理学概述:
    1.识记:
    (1)文化心理学的范畴
    (2)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3)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4)文化心理学的方法
    (5)文化的维度
    2.理解:
    (1)文化与文化心理学
    (2)文化心理学的方法
    (3)文化的维度
    二. 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四个主要领域:
    识记与理解: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2)文化与自我
    (3)文化与归因
    (4)文化与思维方式
    三.对中国文化的分析
    理解:
    (1)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
    (2)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路
     
    第十二章      积极心理学
    学习目的和要求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幸福人生的科学,是继人本主义之后心理学领域的又一次革命。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促进生活幸福。
    课程内容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幸福人生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生的整个过程,认为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高峰与低谷,积极心理学不否认挫折和低谷是人生经历的必要组成,是与成功与高峰同样重要的人生经历,但相对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积极心理学更为关注人生中那些美好的东西。
    (二)积极心理学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研究对象
    2.积极心理学不是常识
    3.积极心理学的目的
    4.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
    5.积极心理学的本质
    6.积极心理学的分支
    7.积极心理学的支柱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一)积极的主观体验
    1.快乐
    2.福流
    (二)积极的个人特质
    1.积极的思维特质——乐观
    2.积极的人格
    (三)积极的价值观
    1.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一种偏好某些目标的持久信念。
    2.价值观的分类
    (四)积极的人际与社会关系
    1.积极的人际关系
    2.积极的社会关系
    三.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
    (一)幸福的含义及研究
    (二)幸福与生活满意度
    (三)影响幸福的因素
    1.幸福的影响因素
    2.如何提升幸福
    考核知识点: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三.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
    考核要求: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1.理解:
    (1)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2)积极心理学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1.识记:价值观的概念
    2.理解:
    (1)积极的主观体验:快乐、福流
    (2)积极的个人特质
    (3)积极的价值观:价值观与态度、特征、规范和需要的区别;价值观的分类
    (4)积极的人际与社会关系
    三.积极心理学与人类的幸福
    1.理解:
    (1)幸福的含义及研究
    (2)幸福与生活满意度
    (3)影响幸福的因素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能够使自学应考者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地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指对学过的材料的记忆和识别,能了解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准确认识和表述,是最低的学习水平。记忆范围是考试大纲和指定教材中规定的概念、具体的事实、基本原理、原则、基本结论等。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掌握和分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缘由,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鉴别不同情况下概念原理等的不同表述方法,或能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解释有关概念和原理等。
    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表现为用某一具体原理说明一个实际问题,或用一个实际问题论证一个具体的原理、原则,是比“理解”高一级的学习水平。
    综合应用:指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包括对考试大纲的全面掌握,对知识间联系的深刻理解,对理论有深入的论述,或能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二.自学方法指导:
    1.认真阅读和钻研教材
    自学应考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社会心理学》教材,有条件者应阅读和参考有关社会心理学书籍。
    2.力求融汇贯通
    自学应考者应在全面系统地学习《社会心理学》教材的基础上,力求融会贯通。对各章节的学习须做到既能掌握具体内容,又能总体上把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并能站在理论高度上选择具体的处理方式。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与现实结合很强的课程。虽然本课程学习本身不是实践,而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应考者必须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是指向实践的,是实践中的理论,是操作的理论。因此,学习者必须结合自己的经验去体悟,去应用。如果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效果更佳。
    三.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对自学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体现社会自学的正确导向。考试内容是全面的,分布到各章,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来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内容的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2.本课程较适合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论述题。
    3.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0%,领会占60%,应用占20%。
    4.试题将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比例为2:3:3:2。请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同一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易度的试题,切勿混淆。
    5.本课程的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应以中等水平的应考者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
    5.考试形式为闭卷书面卷。本考试要求自学者能全面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卷面清楚、文字表达流畅。
     
    附录:
    题型举例(题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
    一.单项选择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   )指的是在他人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
    A. 从众  B .服从   C.众从  D.顺从
    二.多项选择题(备选答案中有2—5个是正确的,将其全部选出并把它们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错选或漏选均不得分):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层面包括(   )。
    A.个人层面  B。社会层面  C.团体层面  D.人际层面  E.家庭层面
    三.判断改错题(首先判断对错;若错,请加以改正):
    1.服从是一种在压力之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
    四.简答题:
    1.简述个人知觉的线索。
    五.论述题:
    1.分析说明团体凝聚力的作用。

    浙江自考助学报名预约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隐私条款》

    上一篇:浙江自考00206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考试大纲
    下一篇:浙江自考00272社会工作概论考试大纲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程。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