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浙江自考网!为考生提供浙江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浙江教育考试院www.zjzs.net为准。

自考热线:  0571-87097538

距2024年10月成绩查询预计4

距2025年4月自学考试时间141

考生服务:

  • 用书目录|
  • 考试安排|
  • 所在位置:浙江自考网 > 浙江自考考试大纲 > 浙江自考00282个案社会工作考试大纲

    浙江自考00282个案社会工作考试大纲

    2024-05-31 11:37:47    来源:其它    点击:    
    自考学习平台 +问答

    [00282]

    个案社会工作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00八年十二月

    指定用书:《个案社会工作》,翟进,张曙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版。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和设置的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个案社会工作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现主要以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为基础。个案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直接方法之一,它通过社会工作者与案主面对面的互动沟通向案主提供所需的帮助。

    本课程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包括个案社会工作的概念、发展历史、价值观、知识基础;第二部分介绍个案社会工作的工作程序、工作原则与工作技巧;第三部分介绍当今个案社会工作中较有影响的十种实施模式。个案社会工作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零碎的技巧,必须从理论层面了解具体操作的原因、步骤与效果。

    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包括特点、程序、价值、知识与技巧等。

    2.了解个案社会工作具体实施模式的背景、基本理论假设与概念、操作程序、主要特点。

    3.为实际开展专业化的实务打好基础。

    4.能把个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上反思,以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与能动性。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个案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个案社会工作的概念、基本特点,了解个案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基本取向与思路、个案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以及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服务领域。

    课程内容: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

    1.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

    个案社会工作的经典定义,如里士满、鲍尔斯、斯梅丽、霍丽斯、叶楚生,及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关于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

    个案社会工作的综合性定义: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个人或家庭提供心理调整和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2.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1)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主体

    (2)个案社会工作的对象

    (3)个案社会工作的手段和方法

    (4)个案社会工作的目标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历史:

    1.个案社会工作的萌芽时期(19世纪—20世纪初)。主要内容有:

    (1)1601年英国的《济贫法》。

    (2)查默斯的“程序指引”救济理论:最早对社会工作做出贡献的是英国牧师查默斯,他创造了“程序指引”救济理论。这一理论对个案社会工作的贡献主要有:

    A.强调个别化的方法;

    B.强调激励和自助的济贫原则;

    C.强调对案主的“自然资源”,即家庭成员、亲戚及朋友网络、邻里地区的使用;

    D.强调对工作者的挑选和培训。

    (3)1943年美国“改进贫穷状况协会”成立。

    (4)1869年,世界上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在英国成立,简称C.O.S.。它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对工作人员进行训练。

    第二,建立了社会工作图书馆。

    第三,发展出学徒式的督导方法。

    2.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学科化(20世纪初到30年代)。

    3.个案社会工作的多元化发展时期(20世纪40年代后)。

    三.个案社会工作的特点和功能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特点

    1.个案社会工作对象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2.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及技术性。

    3. 个案社会工作本质上的助人自助性。

    4. 个案社会工作过程的系统性。

    5. 个案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关系的专业性与职业性。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功能

    1.个案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1)案主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陷入危机状态;二是遇到各种困难;三是难以实现自身发展。

    (2)造成案主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案主外在的个人生活环境(包括宏观的社会大环境和个人生活的小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困扰;另一方面是由于案主个人内在的人格结构不够完善导致不适当的心理状态和机制,使行为方式、处事态度发生偏差,产生焦虑、不安、忧虑、紧张、无能感与无助感等消极情绪。

    (3)个案社会工作的目标

    个案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协助个人或家庭:1)有效地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2)预防原有困难或问题的再次发生;3)预防新的困难或问题的产生;4)增加案主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5)发挥案主的潜在能力以增强其社会生活功能。

    (4)个案社会工作的功能

    个案社会工作的功能是促进个人或家庭:1)改善生活环境;2)弥补案主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不足或失败;3)调节和治疗案主由于人格不健全所导致的不适当的心理状态和机制。

    2.个案社会工作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四.个案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

    个案社会工作大致包括下列范围:

    1.家庭个案社会工作。

    2.儿童个案社会工作。

    3.学校教育个案社会工作。

    4.医疗卫生个案社会工作。

    5.社会福利个案社会工作。

    6.矫治个案社会工作。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个案社会工作实施领域外,还有军队个案社会工作、农村个案社会工作、企业个案社会工作、妇女个案社会工作、老年个案社会工作等。

    考核知识点: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历史;

    三、个案社会工作的特点与功能;

    四、个案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

    考核要求: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

    1.识记:(1)个案社会工作的综合性定义;(2)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2.领会:个案社会工作的经典定义。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历史

    1.识记:个案社会工作萌芽时期的主要内容。

    2.领会:个案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

    三、个案社会工作的特点与功能

    1.识记:个案社会工作的特点和功能。

    2.领会:个案社会工作的功能。

    四、个案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

    1.识记:个案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范围。

    2.领会:个案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

    第二章 个案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个案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的专业,价值观是专业特性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这章内容的学习,了解个案工作价值观的重要性,掌握个案工作具体的专业价值与专业伦理。

    课程内容:

    一.社会工作哲学

    1.社会工作哲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社会工作作为具体从事助人的操作性专业,必然涉及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的信念的具体表现。价值、目标、认可、知识和方法已经被公认为是社会工作实施的五大要素;其中的哲学(价值)和知识更被社会工作界视为是两个同样重要和最优先的基石。

    2.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1)新教伦理

    (2)人道主义

    (3)实证主义

    (4)乌托邦思想

    (5)社会福利观念

    二.社会工作价值

    1.价值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的意义。

    2.西方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体系

    比较经典的有以下几种:

    (1)高登的社会工作价值。

    (2)比斯台克的价值体系。

    (3)泰彻的价值体系。

    (4)普姆弗莉的价值体系。

    (5)列维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3.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与争论。

    三.社会工作伦理

    1.社会工作伦理的目的和意义: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依其哲学信念和价值取向发展而成的一套伦理实施原则,是社会工作者用来表征专业特征并指导其行为的一组道德准则或标准,是引导与限制助人活动的依据。

    2.社会工作的伦理原则

    3.社会工作伦理中存在的道德困境: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是一个系统,系统和次系统,或次系统之间难免会发生优先性冲突的困境。雷默讨论了在对个人和家庭做直接服务时可能遇到的伦理难题以及解决的标准。

    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工作哲学

    二.社会工作价值

    三.社会工作伦理

    考核要求:

    一.社会工作哲学

    1.识记:社会工作实施的五大要素及基石。

    2.领会:(1)社会工作哲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2)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二.社会工作价值

    领会:(1)价值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的意义;(2)西方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体系;(3)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与争论。

    三.社会工作伦理

    领会:(1)社会工作伦理的目的和意义;(2)社会工作的伦理原则;(3)社会工作伦理中存在的道德困境。

    第三章 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学习目的和要求:

    任何专业都要有自己的理论与知识体系。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模式的形成表明个案社会工作已把其它社会科学中的理论与知识,根据社会工作的目标,融汇贯通为一个独立的、密不可分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式把价值、知识、技术、方法综合为一个总体框架,以提供个案社会工作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思路。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对实践的意义,了解个案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结构,了解传统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

    课程内容:

    一.个案社会工作理论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意义

    1.理论的意义。

    2.理论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功能。

    二.个案社会工作理论在社会工作理论中的逻辑地位

    三.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从内容上说,个案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1.心理分析学

    2.社会系统理论

    3.沟通理论

    4.行为主义理论

    5.认知理论

    6.人文主义理论

    四.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

    (一)心理与社会学派个案社会工作

    1.历史背景: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以玛丽·里士满《社会诊断》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2.理论框架:心理与社会学派的理论体系包括

    (1)对人的心理因素的认识;

    (2)对社会环境的认识;

    (3)“人在情境中”的理论。

    3.实施特点:

    (1)强调专业关系在个案治疗中的作用。

    (2)重视心理社会调查。

    (3)重视诊断。

    (4)治疗的方法。分为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两大类。

    (二)功能学派个案社会工作

    1.历史背景

    2.理论框架:功能学派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兰克提出的自我心理学。

    功能学派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包括:

    (1)强调机构功能

    (2)强调社会对个人的责任

    (3)强调案主的自由选择

    3.实施特点:功能学派个案社会工作在实施时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实施的程序。

    (三)问题解决学派个案社会工作

    1.历史背景:20世纪50年代由波曼创立。

    2.理论框架

    3.实施特点

    (四)行为修正派个案社会工作

    1.历史背景:行为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它的奠基者是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和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2.理论框架:行为修正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模式主要分为:

    (1)反应制约模式。强调刺激——反应模式,即反应必须由刺激引发,反应的性质也由刺激的性质所决定。

    (2)操作制约模式。又称工具模式,由斯金纳创立,认为行为反应是由行为结果决定的。

    (3)社会学习模式。代表人物是班杜拉,认为经过观察、学习和模仿过程就可以使行为改变。

    行为修正的技术主要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分析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

    3.实施特点:

    (1)强调通过观察发现案主的行为。

    (2)撇开对人内在的心理机制的分析诊断,直接关注当前与问题有关的行为,直接以偏差行为或症状作为治疗的对象。

    (3)注重治疗技术。

    以上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模式大多是西方在20世纪20—50年代发展起来的工作理念和方法,50年代以后,西方又出现一些新的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模式,如任务中心模式、人本治疗模式、现实治疗法、理性情绪治疗法以及联合家庭治疗法等。

    考核知识点:

    一.个案社会工作理论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意义

    二.个案社会工作理论在社会工作理论中的逻辑地位

    三.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四.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

    考核要求:

    一.个案社会工作理论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意义

    领会:个案社会工作理论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意义。

    二.个案社会工作理论在社会工作理论中的逻辑地位

    领会:个案社会工作理论在社会工作理论中的逻辑地位。

    三.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领会: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四.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

    识记:(1)心理与社会学派个案社会工作;(2)功能学派个案社会工作;(3)问题解决学派个案社会工作;(4)行为修正派个案社会工作。

    第四章 中国个案社会工作的实践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专业个案社会工作虽然起源于西方,但中国社会因其发展的需要,也积累了不少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类似于个案社会工作的工作经验。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这些经验中包含的与个案社会工作相接近或有较多相似的许多价值观念、方法手段等。

    课程内容:

    一、中国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经验

    1.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个案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1)对人性及人生的认识

    (2)对家庭伦理关系的认识

    (3)对人际关系的认识

    2.中国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方法及其特点

    中国社会的传统助人手段是首先借助于个人的家庭支持网络去帮助有需要的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帮助,家庭成为人们的第一道防御机制,一旦个人问题是由于家庭本身的问题造成的,则这种帮助圈又会从核心家庭到扩大家庭甚至亲朋好友,直至政府和社会。而在社会层面上,这种助人方法呈现出以下特点:

    (1)强调家庭系统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

    (2)体现了专业个案社会工作的某种性质。

    (3)政府以行政性手段和组织推行个案社会工作。

    (4)个案社会工作的目标大多着重于问题的解决。

    3.中国传统个案社会工作的作用

    (1)它将社会问题隐藏于家庭系统内,社会不易直接感受到因家庭矛盾激化而造成的动荡;

    (2)其工作目标的定位极具功用性;

    (3)迅速有效地调动所有的社会资源,以帮助受助者。

    二.个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1.建国后个案社会工作的发展。

    2.传统个案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

    首先,传统的机构和组织,其实行个案社会工作的职能有所弱化;

    其次,社会问题日趋复杂;

    再次,社会工作者队伍的非专业化。

    3.西方个案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中国化

    (1)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个案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社会基础。

    (2)中国社会现实与西方个案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差异:

    第一,国情不同。

    第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第三,个案社会工作实施体系的不同。

    三.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案社会工作理论以及运作模式

    1.中国个案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2.中国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领域。

    3.中国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体系。

    4.中国个案社会工作发展的当务之急:

    (1)各级政府与群众团体的社会行政人员的观念转变

    (2)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术的提高

    (3)中国个案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考核知识点:

    一、中国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经验

    二.个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三.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案社会工作理论以及运作模式

    考核要求:

    一、中国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经验

    1.识记: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个案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2.领会:(1)中国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方法及其特点;(2)中国传统个案社会工作的作用。

    二.个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1.识记:(1)传统个案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2)中国社会现实与西方个案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差异。

    2.领会:(1)建国后个案社会工作的发展;(2)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个案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社会基础。

    三.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案社会工作理论以及运作模式

    1.识记:中国个案社会工作发展的当务之急。

    2.领会:(1)中国个案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2)中国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领域;(3)中国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体系。

    第五章 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程序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程序也称为个案社会工作的过程,指个案社会工作的先后次序与步骤。通过本章学习,可以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工作步骤有基本的了解。

    课程内容:

    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关系建立,资料收集与诊断,目标与计划制定、服务提供与治疗,结案与评估五个阶段。

    一.关系建立

    关系建立也称为申请与接案,是指社会工作者初次与案主见面,了解案主的需要与困难,对案主面临的问题初步作出判断。

    1.案主特征。初次到社会服务机构的案主主要有以下特征:

    (1)求助性。

    (2)情绪低落。

    (3)迷茫性。

    2.工作内容。在工作建立阶段,工作者常见的工作内容包括:

    (1)了解案主的心理状况。

    (2)做好会谈的准备。

    (3)确立会谈的目标。

    (4)熟知会谈的内容。

    (5)掌握建立关系的技术。

    (6)总结与判断。

    3.转介与转案

    转介是个案社会工作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指对本机构不能提供服务的个案,经过一连串的专业服务机构,转送到其它服务机构,使案主能够获得适宜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一种工作过程。

    有三种情况使转介成为必要:一是机构不提供案主所需要的服务;二是机构无法提供更专门的服务;三是机构只为某一区域的人提供服务,而申请人不是该区域之内的人。

    转案是指社会工作者将本机构接受服务的案主转由本机构的其他社会工作者继续提供服务的过程。

    转案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人员:原社会工作者、接替者、案主。

    二.资料收集与诊断

    1.资料收集。

    2.常见的资料收集内容:

    (1)案主系统

    (2)家庭系统

    (3)小群体系统

    (4)组织系统

    (5)社区系统

    3.收集资料的方式、方法。一般常见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会谈。有两种方法:非直接式会谈和直接性的会谈。

    (2)填写调查表

    (3)观察

    (4)文献收集

    (5)环境调查

    4.诊断

    (1)诊断的视角:诊断的视角主要有动力诊断、临床诊断、病原诊断三种。

    (2)诊断性陈述

    (3)诊断性陈述涉及的具体内容

    三.目标与计划制定

    1.目标制定的原则

    (1)与案主共同协商原则

    (2)目标一致原则

    (3)目标可行原则

    2.目标制定的步骤

    首先,社会工作者重新陈述案主的问题;

    其次,协助案主列出与问题相关的其他方面的困难;

    再次,协助案主拟定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

    第四,协助案主明确最终达成的结果。

    3.计划制定:主要内容包括

    (1)案主的情况简介

    (2)案主的需求(问题)

    (3)本项计划预备达成的总目标及总目标下的分目标

    (4)针对分目标而预备开展的工作

    (5)评估时间及方式

    4.工作协议。工作协议的内容包括:

    (1)双方各自希望达到的目标或结果。

    (2)双方各自的特定职责、拥有的权力及义务。

    (3)为完成目标使用的方法或技术。

    (4)工作协议的变更。

    四.服务提供与治疗

    1.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在服务提供与治疗中主要担任联系人、使能者、教师、调解人和辩护人的角色。

    2.服务提供与治疗的目标

    3.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五.结案与评估

    1.结案:结案是指社会工作者为终止和案主的专业关系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以下几种情况使得社会工作者和案主进入结案程序:案主和社会工作者签订的工作协议的内容已经实现;案主的部分目标已经实现,因时间原因,不得不终止工作;案主主动要求结案。

    结案的一般性任务包括:

    (1)调适案主因关系中断及丧失他人支持而产生的忧惧感;

    (2)审视工作中的经验及进步;

    (3)思考如何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

    (4)思考如何将这些经验应用到今后可能遇到的困难中。

    2.评估:指社会工作者和其他助人服务的专家一起评定个案工作的效果与效率。

    (1)评估方式:社会工作者有以下几种可能的评估方式

    1)和案主一起对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估。

    2)和同事一起对服务提供进行联合评估。

    3)利用原先制定的计划表进行评估。

    (2)评估的内容:一些主要的常见内容包括投入评估、行动评估、短期成果评估、长期的成果评估。

    (3)程序性评估

    考核知识点:

    一. 关系建立

    二.资料收集与诊断

    三.目标与计划制定

    四.服务提供与治疗

    五.结案与评估

    考核要求:

    一.关系建立

    1.识记:(1)案主特征;(2)工作内容;(3)转介与转案。

    2.领会:(1)工作内容;(2)转介与转案。

    二.资料收集与诊断

    1.识记:(1)常见的资料收集内容;(2)收集资料的方式、方法;(3)诊断的视角。

    2.领会:(1)资料收集;(2)常见的资料收集内容;(3)诊断。

    三.目标与计划制定

    1.识记:(1)目标制定的原则;(2)目标制定的步骤;(3)计划制定的内容;(4)工作协议的内容。

    2.领会:(1)目标制定的原则;(2)目标制定的步骤;(3)计划制定;(4)工作协议。

    四.服务提供与治疗

    1.识记:(1)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2.领会:(1)社会工作者的角色;(2)服务提供与治疗的目标;(3)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五.结案与评估

    1.识记:(1)结案及结案的一般性任务;(2)评估及评估方式、评估的内容。

    2.领会:程序性评估。

    第六章 个案社会工作的原则与专业关系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个案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关系是个案社会工作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称为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个案社会工作成功的基本条件。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个案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性质、专业关系的基本要素以及个案工作者的专业自我。

    课程内容: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原则。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时所遵循的行为准则称为个案社会工作的原则,主要有:

    1.综合分析研究的原则。是社会工作者在分析、处理问题时所要掌握的原则。

    2.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即重视个案问题的特殊性,强调案主的个别差异。

    3.案主积极参与与自决的原则。即设法帮助案主认识自己,包括个性、能力、家庭、社会环境及其本身问题,以便有效地解决问题,避免养成案主的依赖心理,要培养其自信心,自尊心与自己解决问题的勇气、能力与习惯。

    4.重视专业关系的原则。

    5.承认接纳的原则。它指的是在进行个案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要注意把案主作为一个有独立意志和权利,应受到尊重的服务对象来接受,承认其有独特的个性、气质、观念和行为等。

    6.注重沟通的原则。

    7.维护案主的尊严和权益,严守专业秘密的原则。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

    1.专业关系的定义。

    2.专业关系的特性。专业关系的特性有:

    (1)目的明确性;

    (2)兼容性;

    (3)暂时性;

    (4)不平等性;

    (5)非互助性;

    (6)涉及机构;

    (7)以案主利益为中心。

    三.专业关系的基本要素

    康普顿和盖乐威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们认为个案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基本要素有:

    1.目的。这是专业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它一般包含规范性、操作性、个人性三方面的特征。

    2.关心他人。在实际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要做到关心他人,必须:

    (1)社会工作者应该全身心地替案主着想,对案主的关心就像对自己的关心一样;

    (2)消除对案主的个人看法;

    (3)真正理解案主;

    (4)从细微之处入手体现对案主的关心。

    3.承诺与职责。

    4.接纳与期望。

    接纳指在双方交流与沟通时,社会工作者持不做任何评判的态度,即不对案主本人及其行为以个人的价值标准作评价和判断,不论他的优缺点、言谈举止,社会工作者都相信他、接受他,而不去批评他。

    接纳并不意味着工作者赞同案主的价值观和行为。

    接纳包含认识、个别化、信任和期望三个基本要素。

    运用接纳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试图理解案主的情感和当时的情境。

    5.同感。又称同理心。

    和同情心不同,同感不仅仅是对案主的感受,它还要求社会工作者在体会案主感受的同时,敏锐地正确地了解这些感受所代表的意义。

    社会工作者在实际社会工作中对同感的学习与掌握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1)工作者固有的对困难的理解模式;

    (2)运用沟通符号,如语言、姿势及报告表达他人感受的能力。

    6.真诚和一致。

    真诚是指工作者在和案主建立的专业关系中一直保持着开放和诚实的态度。

    一致则指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真实的自我价值观,与案主沟通的内容和行为举止要保持一致。

    社会工作者要保持专业关系中的真诚和一致,首先必须对自己有一个真实的认识;其次,要认识案主对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看法;最后,真诚和一致是一种价值观、知识水平、同感等各方面因素的整体性表达。

    7.权威与权力。

    权威是指社会工作者拥有特定的专业地位和专业知识,对案主的影响、改变、说服的能力。

    社会工作者对案主还拥有权力,如是否提供服务,是否提供经济援助等。

    社会工作者在运用权威与权力时,常犯以下一些错误:

    (1)直接否认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权威。

    (2)将权威扩大化。

    (3)对权威与权力的回避。

    以上是专业关系的七个最基本要素。在专业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影响专业关系的非理性要素,包括情感、态度、固有的行为模式等,它们有时会对专业关系起重大的影响作用。

    四.常见心理需求与行为反应

    1.案主的常见心理需求:

    (1)倾吐感受。

    (2)寻找关爱。

    (3)尊重。

    (4)自我决定。

    (5)害怕批评。

    (6)保密。

    2.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现实性态度与行为反应:常见的有

    (1)焦虑——敏感。

    (2)矛盾——逃避。

    (3)刻板印象——抵制。

    2.案主的非现实性反应——情感转移。

    情感转移又称转移反应,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向情感转移,主要是指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情感依赖理想化。另一种是负向情感转移,主要指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敌意、厌恶,甚至是攻击。

    社会工作者在处理案主情感转移时,可采取以下方法:

    (1)及时发现情感转移的苗头,适时采取措施。

    (2)认识情感转移的性质。

    (3)在具体措施上,可通过两个步骤来达到治疗和改变的目的:

    首先,促使案主表达感受,以利于作进一步的研究、了解;

    其次,社会工作者要有目的地提供机会给案主,允许他表达各种感受,疏导和宣泄被压抑的情绪,以消除内心的冲动恢复平衡。

    4.社会工作者的非现实性反应——反情感转移。即社会工作者将以往的经历,及与他人关系中产生的感受和情感转移到案主身上。

    反情感转移也有正向、负向之分。

    布朗姆和萧斯通提出了个案工作者自我检查反情感转移的19个项目,及13项自我反思检测表。

    五.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经验表明,一个能建立良好关系的社会工作者应具备以下条件:

    (1)是一个成长中的人

    (2)有自我分析的能力

    (3)有影响案主的能力

    (4)有协助他人的意愿

    (5)应有相当的敏感度

    (6)代表工作机构

    (7)注重经验积累与推广

    (8)以问题解决为目标

    (9)尊重他人,协调友谊和感情

    (10)树立为案主服务的思想,培养社会工作者情操和职业道德。

    考核知识点: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原则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

    三.专业关系的基本要素

    四.常见心理需求与行为反应

    五.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考核要求: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原则

    1.识记:个案社会工作的原则。

    2.领会:个案社会工作的原则。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

    1.识记:专业关系的特性。

    2.领会:(1)专业关系的定义;(2)专业关系的特性。

    三.专业关系的基本要素

    1.识记:专业关系的基本要素——康普顿和盖乐威的观点。

    2.领会:专业关系的基本要素——康普顿和盖乐威的观点。

    四.常见心理需求与行为反应

    1.识记:(1)案主的常见心理需求;(2)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现实性态度与行为反应;(3)案主的非现实性反应——情感转移;(4)社会工作者的非现实性反应——反情感转移。

    2.领会:(1)案主的常见心理需求;(2)社会工作者的非现实性反应——反情感转移。

    五.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识记、领会:一个能建立良好关系的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条件。

    第七章 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技术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技术是开展个案社会工作的所必须掌握的方法与基本工具,包括沟通与会谈、访视与记录等。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各种工作方法独特的目标、方法、程序、原则与技巧,以取得更好的个案工作效果。

    课程内容:

    一.沟通与会谈

    1.沟通

    (1)人际沟通应该有的态度

    (2)人际沟通的技巧

    (3)人际沟通中常见的困难

    2.会谈。社会工作会谈有四个最重要的特征:

    (1)有预先确定的会谈内容。

    (2)有目的和方向的指引。

    (3)受一定的制约。

    (4)有特定的角色分工。

    3.会谈的基本原则

    4.会谈的准备:包括场所的准备和时间的安排。

    5.会谈的技术

    (1)表达技术:包括非语言的身体表达、非语言的心理表达和语言表达技术。

    (2)询问技术:

    1)使用开放式的问题。

    2)避免诱导性问题。

    3)适当提出问题进行核对。

    4)避免直接问为什么。

    (3)同感表达技术

    (4)安慰技术

    (5)消除案主矛盾心态的技术

    (6)沉默引导的技术

    6.会谈中常见情况的处理方式

    二.访视

    1.访视的界定:在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了解案主的有关情况,社会工作者常常需要到案主的家庭、学校、单位或所在社区拜访有关人员,这种专业性的访问叫做个案社会工作的访视。

    在个案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访视是家庭访问,于19世纪末由托马斯·查默斯提出并倡导使用。

    2.个案社会工作访视应遵循的原则

    (1)确定访视对案主的影响和需要。

    (2)认清访视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3)选择适当的访视形式。

    (4)和案主进行访视前的沟通。

    (5)访视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访视形式和对象,运用相应的访视技术。

    (6)对访视结果进行记录与评价。

    三.记录:记录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以专业知识判断为基础,选择适当内容,详细记录与案主有关的资料工作过程。

    1.为什么进行个案社会工作记录

    记录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作用:

    (1)促进工作者思考、提高工作成效。

    (2)有利于服务的持续。

    (3)有利于正确的诊断。

    (4)有利于督导。

    (5)有利于检验服务计划和目标。

    (6)有利于促进和案主的有效沟通,维持良好的专业关系。

    2.记录的方法和原则

    个案社会工作的记录方法有三种,即文字记录、录音记录、录像记录。

    个案社会工作记录应遵循的原则有:

    (1)记录案主完整的基本资料。

    (2)会谈后记录为主。

    (3)有选择的记录。

    (4)记录要简明扼要。

    (5)记录基本要件。

    (6)撰写会谈评价和服务计划。

    (7)进行摘要记录。

    (8)注意资料保密。

    3.记录的主要形式

    (1)叙述记录。又称为过程记录。

    (2)问题取向记录。问题取向记录的目的是为了使记录易于阅读和理解,因此以S、O、A、P的方式来撰写,主要内容包括:

    1)主观因素(S),即案主对自己所处状况的看法。

    2)客观因素(O),指客观的事实和案主周围的环境。

    3)诊断(A),分析案主问题的真正原因。

    4)计划(P),协助案主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步骤等。

    (3)摘要记录:一般是按明确的大纲与标题将各种资料组织起来,表达工作者对某一工作内容的基本观点或看法。摘要记录有以下几种形式:

    1)接案摘要。

    2)转案和结案摘要。

    3)联合摘要。

    4)阶段摘要。

    考核知识点:

    一.沟通与会谈

    二.访视

    三.记录

    考核要求:

    一.沟通与会谈

    1.识记:(1)社会工作会谈有四个最重要的特征;(2)会谈的准备;(3)会谈的技术。

    2.领会:(1)人际沟通应该有的态度;(2)人际沟通的技巧;(3)人际沟通中常见的困难;(4)会谈的技术;(5)会谈中常见情况的处理方式。

    二.访视

    1.识记:(1)访视的界定及历史;(2)个案社会工作访视应遵循的原则。

    2.领会:个案社会工作访视应遵循的原则。

    三.记录

    1.识记:(1)记录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作用;(2)记录的方法和原则;(3)记录的主要形式。

    2.领会:(1)记录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作用;(2)记录的方法和原则;(3)记录的主要形式。

    第八章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历史发展、理论来源、基本理论假设和原则、实施程序、治疗方法与技术,并在实践中进行运用。

    课程内容:

    一.历史发展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

    1930年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汉金斯首次使用“心理社会”这个概念。

    1937年汉密尔顿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该学派的理论,标志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正式形成。

    20世纪60年代,霍丽斯将该派理论发扬光大。

    二.理论来源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由以下几种理论构成:

    1.精神分析理论

    2.“人在情境中”理论

    3.社会角色理论

    4.沟通理论

    三.基本假设和原则

    1.基本假设

    2.基本原则

    四.实施程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有其独特的、不同于其他模式的实施程序,该程序分为开始接触、心理社会研究、诊断、治疗四个阶段。

    1.开始接触。首先是初次会谈,其次是建立关系,最后是签订服务协议。

    2.心理社会研究。第一步是资料的收集;第二步是了解案主各种意识和无意识状态上的满足和不满足的不同感受;第三步是协助案主进行自我发现,了解自己在行为方面可能存在的缺陷及这些缺陷对面临问题的影响;第四步是将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起来,确立下一步诊断的方向。

    3.诊断。

    心理社会诊断有三种主要形式:心理动态诊断、病因诊断、分析诊断。

    心理动态诊断是研究案主性格的三大动力,即超我、本我和自我之间的互动。

    病原诊断是通过了解案主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行为状况,力求寻找出当前问题产生的原因。

    分类诊断是将案主的各方面情况分门别类,逐一进行临床评估。

    4.治疗。

    心理社会模式治疗的目标包括:

    (1)减低案主的焦虑和不安。

    (2)减低“人在情境中”系统的功能失调。

    (3)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和“人在情境中”系统的功能。

    (4)增强案主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5)改善案主的环境,促进案主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五.治疗方法与技术:

    主要介绍霍丽斯的划分方法。霍丽斯按照沟通方式及参与人员的不同,将治疗分为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两类,其中直接治疗主要有非反映沟通动力与反映沟通动力两种技术。间接治疗以环境改善技术为主。

    1.非反映沟通动力技术:包括支持;直接影响;探索—描述—宣泄。

    (1)支持。支持的第一步是减轻案主的不安和焦虑情绪,第二步是保证。工作者给予案主心理支持,激发与增强案主的自信、面对问题的勇气以及自我改变的动机。专注的聆听、温情的语调、不时点头、友善的笑容都是表达支持的有效技巧。支持也可以是一些实物的帮助。

    (2)直接影响。工作者通过间接或直接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来推动或劝阻案主的某些行为。根据工作者对案主的指导性强弱为标准,有强调、提议、忠告、坚持、实际干预五个由弱到强的直接影响方式。

    (3)探讨、描述、宣泄。探讨与描述是指工作者用点头、微笑、沉默、不了解的神情或语气来表达他对案主描述的倾听,同时鼓励案主表达内心的感受。宣泄指工作者协助案主毫无阻碍地表达其负面情绪,常见的负面的情绪包括愤怒和憎恨、悲伤、内疚及焦虑。

    2.反映沟通动力技术:又称反映讨论,是运用评语、提问和解释等技术来探讨案主的处境和心态的过程。包括人在情境中的反映讨论、心理模式动力反映讨论、人格发展反映讨论三种类型。

    (1)人在情境中的反映讨论:主要是用来协助案主了解其现状或近况,了解案主对其现、近况的反应。具体涉及到他人、健康及情境;决定、后果及变通;内省;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自我评估;对工作者与治疗的反应等几方面内容。

    (2)心理模式动力反映讨论:主要用来协助案主进一步去发掘他的感受、态度、行为的内在心理根源,重点在于使案主觉察到他的那些不适当或有害的心理形态及倾向,以减少他们对案主的影响力。

    (3)人格发展反映讨论:用来协助案主发现他的某些性格特征或行为是受早年经验的影响,促使案主对这些影响加以适当的控制,以解决案主的困难,提高案主的社会适应能力。

    3.环境改善术:是一种间接治疗的技术,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案主的环境而减少案主在精神和生活上的压力。

    (1)运用环境改善术进行沟通的形式有:工作者和关系人沟通;案主和案主沟通;关系人和案主沟通。

    (2)环境改善术的技术:支持、宣泄、直接影响、反映讨论。

    (3)工作者在环境工作中的角色:提供者、找寻者、创造者、传译者、中间人、攻击性干预。

    六.模式评述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和个案社会工作的其他模式相比,有其独特的一些特性:

    1.主导性。

    2.理论基础的完善与开放。

    3.治疗方法和技术的细腻与丰富。

    4.应用范围广泛。

    考核知识点:

    一.历史发展

    二.理论来源

    三.基本假设和原则

    四.实施程序

    五.治疗方法与技术

    六.模式评述

    考核要求:

    一.历史发展

    识记:历史发展。

    二.理论来源

    1.识记:构成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几种主要理论

    2.领会:(1)精神分析理论;(2) “人在情境中”理论;(3)社会角色理论;(4)沟通理论。

    三.基本假设和原则

    领会:(1)基本假设;(2)基本原则。

    四.实施程序

    1.识记:(1)心理社会诊断的三种主要形式,及其含义;(2)心理社会模式治疗的目标。

    2.领会: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四个阶段。

    五.治疗方法与技术

    1.识记:(1)非反映沟通动力技术;(2)反映沟通动力技术;(3)环境改善术。

    2.应用:怎样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一模式。

    六.模式评述

    识记、领会: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和个案社会工作其他模式相比的独特性。

    第九章 危机调适模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

    危机调适模式是一种简略的短期治疗模式,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它的历史发展、基本概念、步骤与方法几个方面的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

    课程内容:

    一.历史发展

    危机调适模式最早始于1943年林德曼的研究。1946年,林德曼和卡布蓝提出了“危机调适”这个概念。卡布蓝被称为“现代危机之父”。

    二.基本概念

    1.定义:危机调适是指对危机状态下的个人、家庭或团体提供一种短期治疗或调适的过程。

    2.危机调适的目标: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初级目标和终极目标。初级目标又称基本目标,终极目标指危机调适所达到的理想目标。

    3.危机调适的原则:

    (1)及时接案与处理。

    (2)有限的目标。

    (3)输入希望。

    (4)提供支持。

    (5)自我影像。

    (6)自我独立。

    4.危机的类别。根据诱因的不同分为两类:

    (1)成长危机。

    (2)情境危机。常见的情境危机有:自然环境危机、社会环境危机、个人危机。

    5.危机的发展阶段:

    (1)危机发生。

    (2)应对。

    (3)危机解决。

    (4)恢复期。

    三.步骤与方法

    1.了解主要问题

    (1)了解问题应采用开放式问题。

    (2)集中了解案主最近的生活状况。

    2.迅速做出危险性判断。可根据以下几方面信息作出:

    (1)案主的陈述。

    (2)案主的非言语姿态。

    (3)以往的经验。

    3.稳定案主情绪,获得案主信任

    4.协助案主解决当前的问题。具体可分为以下过程:

    (1)分析危机,确定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2)寻找危机解决的办法。

    (3)根据情况制定详细计划。

    (4)总结。

    考核知识点:

    一.历史发展

    二.基本概念

    三.步骤与方法

    考核要求:

    一.历史发展

    识记:历史发展。

    二.基本概念

    1.识记:(1)危机调适的定义;(2)危机调适的目标;(3)危机调适的原则;(4)危机的类别;(5)危机的发展阶段

    2.领会:(1)危机调适的目标;(2)危机调适的原则;(3)危机的发展阶段。

    三.步骤与方法

    1.识记:(1)迅速做出危险性判断;(2)协助案主解决当前的问题。

    2.领会:(1)了解主要问题;(2)稳定案主情绪,获得案主信任。

    第十章 行为治疗模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行为治疗模式的历史发展、理论来源、基本概念与假设、基本方法与技术等,并在实际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

    课程内容:

    一.历史发展

    行为治疗模式起源于1950至1960年初期,分为三大主流,即古典性条件学习、操作性学习和认知性学习。

    二.理论来源

    行为治疗模式的理论观点主要来源于行为主义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桑代克等。

    行为治疗模式的理论来源有三个:

    一是以巴甫洛夫为代表的古典制约反应理论。主要强调“刺激—反应”公式,即刺激必须由反应引发,反应的性质亦为刺激的性质所决定。

    二是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理论。该理论假定:行为之所以改变,是由于行为的后面伴随着某种特别的结果。因此,只要改变行为的结果,就可以改变行为。

    三是班杜拉创立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主要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进行学习、习得行为。他把强化区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并着意确定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三.基本概念与假设

    1.行为与行为反应模式

    2.人性观

    3.基本假设。主要包括:

    (1)强调可观察的行为。

    (2)行为可分为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两种:操作性行为由个人意识所控制,又称为随意行为。它出现与否,以及出现的频率,主要受行为结果的影响;反应性行为又称为不随意行为,它无法由个人意识来控制,而是由刺激引发心理改变所产生的,最常见的有焦虑、不安和性冲动等行为反应。

    (3)行为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有引发行为的前因与维持行为存在的效果反应,二者缺一不可。

    (4)重视与问题有关的当前行为,直接以案主的偏差行为或症状作为治疗的对象。

    四.基本方法与技术

    1.收集基础资料。主要是:收集案主当前面临问题的有关资料,为以后的治疗及对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确实依据。其基本方法有两个:观察与记录。

    观察的主要内容是案主行为的次数与强度,观察的方法有:固定时段观察、随机时段观察、联合时段观察。

    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行为的次数或频率、行为出现的时间、行为的强度等。

    2.设计评估方案。可分为三种:

    (1)A-B设计(又称前一后设计)

    (2)A-B-A-B设计(又称逆转设计)

    (3)多种基础设计。

    3.治疗的方法与技术

    (1)操作性技术:主要处理与有条纹肌肉和骨骼系统有关的自发性行为,如走路、谈话、工作、学习等。具体可分为:

    1)正增强法。即在某行为发生之后给予激励性刺激,以增强或维持某一理想的行为。其功能是促进该行为的增加。

    2)负增强法:在行为发生后马上给予案主减少原有的痛苦,或是案主避免原有的嫌恶刺激,即“负性奖励”。其结果使该行为出现的次数增加。

    3)差别增强法:在理性行为出现时给予奖励刺激,在不理性行为出现时扣除原先的奖励刺激,可以增强或维持理想的行为,同时减弱或消除不理想的行为。

    4)消除法:当某行为出现后便扣除原先的奖励刺激,以减弱或除去不理想的行为。

    5)反应塑形法:又称相继渐近法。在出现目标行为的时候给予激励,以建立新的目标行为。

    6)惩罚法。在出现不理性行为之后给予嫌恶刺激,以减弱或消除某行为的发生。

    7)分解法。以按部就班的方法,把所需完成的目标行为分成一连串的程序和步骤,使案主能循序渐进地达到目标。

    (2)反应性技术

    1)反制约。就是用一新的制约反应取代原有的不理想的制约反应,而新的制约反应正好与原有的不理想的制约反应相反。

    2)系统减敏法。主要用来处理焦虑及退缩行为,如恐惧症、恶梦、神经性厌食症、强迫性行为、口吃、沮丧等。系统减敏法有三个基本步骤:松弛训练、订立焦虑层次表、进行系统减敏。

    要想进一步提高系统减敏法的效果,家庭作业和进一步的练习是两个重要的方法。

    3)嫌恶疗法。是一种专门用于对付酗酒、抽烟或不适当刺激的反制约。

    4)泛暴疗法。是让案主想像或真实地大量面对引起他恐惧或焦虑的刺激,直至他最后习惯于这些刺激为止。

    (3)综合性技术。常用的有:

    1)自我管理与引导。基本观念是教导案主学会面对困境时的处理技术与方法。自我管理与引导的策略包括:自我订约、自我监控、自我酬赏。

    2)示范法。又称观察学习、模仿学习。是以某人或某团体的行为作为一种刺激(示范),使案主(观察者)接受近似的想法和态度,并采取相类似的行为。

    示范的类型有:现场示范、象征性示范、多重示范。

    3)果敢训练。训练案主畅快地表达感受和想法,提高自信心和自我形象。

    4)松驰训练法。主要是教导案主如何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该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放松肌肉和心境。

    5)多模式治疗法。是由拉扎陆斯发展的一种包罗广泛的、有系统的整体观取向的行为治疗模式。

    4.增强物的使用与强化程序

    增强物分初级和次级增强物两类。

    在使用增强物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理想行为出现后应尽快给予奖励。

    (2)给予奖励前让案主知道他为何接受奖励。

    (3)当某种增强物使用过一段时间后,其效果会减弱,必须转用其它有效的东西,或把多种奖励放在一起让案主自行选择。

    (4)注意增强物是否适合案主的年龄、兴趣和意愿。

    (5)留意奖励是否过多或是太少。

    五.模式评述

    行为治疗模式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优点体现为:

    1.用明确、系统化的方法及科学的手段来进行治疗。

    2.行为治疗强调案主当前的问题是造成案主困境的主要因素。

    3.案主必须按要求从事某种行动,以解决自身的问题。

    4.注重评估治疗结果的科学性。

    5.能够获得案主关系人的最大程度的配合。

    6.行为治疗模式大部分带有教育内容,强调教育案主学会自我管理的技能,并期望他们能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7. 行为治疗模式的实务以案主与工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基础,工作者所进行的每一项尝试,都会预先告知案主治疗方法的性质和内容。

    考核知识点:

    一.历史发展

    二.理论来源

    三.基本概念与假设

    四.基本方法与技术

    五.模式评述

    考核要求:

    一.历史发展

    记识:行为治疗模式起源于1950至1960年初期,分为三大主流,即古典性条件学习、操作性学习和认知性学习。

    二.理论来源

    识记:行为治疗模式的代表人物,及三个理论来源。

    三.基本概念与假设

    1.识记:基本假设

    2.领会:(1)行为与行为反应模式;(2)人性观。

    四.基本方法与技术

    1.识记:(1)收集基础资料;(2)设计评估方案;(3)治疗的方法与技术;(4)增强物的使用与强化程序。

    2.领会:(1)设计评估方案;(2)治疗的方法与技术;(3)增强物的使用与强化程序。

    3.应用:怎样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一模式。

    五.模式评述

    识记:行为治疗模式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优点。

    第十一章 人本治疗模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人本治疗模式的历史发展、基本概念与理论假设、治疗方法与技术等,并在实际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

    课程内容:

    一.历史发展

    人本治疗模式又称案主中心治疗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创立。

    人本治疗模式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假设

    1.人性观

    罗杰斯对人的本性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从本质上讲,人是善良的、理智的、仁慈的,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愿望与能力,而且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

    2.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指对天赋、能力、潜力等的充分开拓和利用。

    3.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罗杰斯人本治疗模式的一个核心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人本治疗模式认为,是自我概念决定人的行为。

    三.治疗方法与技术

    1.治疗目标:

    (1)提供一种治疗的气氛协助案主重新认识自己。

    (2)引导案主自我努力,以具备自我实现所必须的一些特质。

    (3)治疗的目标不是解决案主的问题,而是协助案主成长,提高案主克服当前及将来所要面对问题的能力。

    2.治疗方法与技术

    (1)树立正确的工作者角色。在承担的角色上,人本治疗模式的工作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工作者的态度促进案主改变人格,而不是依靠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理论或者技术。

    2)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在于创造一种和谐的治疗气氛,以利于促进案主的自我成长。

    3)表现真诚和关怀的态度。

    4)形成治疗关系的中心。罗杰斯认为要形成治疗关系的中心,必须具备三种特质:一致性或真诚;无条件的正面关怀与接纳;正确的同感表达。

    (2)形成良好的治疗关系。要形成良好的治疗关系,罗杰斯认为有六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1)工作者和案主要有心理上的接触。

    2)案主出现自我概念和现实经验的矛盾。

    3)工作者在治疗关系中表现出表里一致或真诚。

    4)工作者对案主无条件的积极关怀。要做到这一点,需注意:

    第一,关怀不能附加任何条件。

    第二,关怀是不带占有性的关怀。

    第三,关怀并不意味着赞同案主的所有行为。

    5)工作者能充分运用同感了解案主的内心心理状况。

    6)工作者无条件地了解和同感的尊重,应达到能够让对方感受到的最低标准。

    (3)正确表达自己的个人态度。工作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有能力和案主进行全面地沟通。

    2)工作者能够切实领会案主想要表达的意念并作确切的回应。

    3)能够了解案主的感受及想法。

    4)能够掌握案主的思路。

    5)在语调上能反映出工作者完全体会案主的感受。

    (4)了解治疗过程中案主的经验变化。

    四.模式评述

    人本治疗模式对个案社会工作领域的贡献体现在:

    1.注重研究

    2.易于学习和掌握

    3.安全性高

    4.更易于被不同文化所接纳

    5.强调注重以案主为中心

    考核知识点:

    一.历史发展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假设

    三.治疗方法与技术

    四.模式评述

    考核要求:

    一.历史发展

    1.识记:人本治疗模式又称案主中心治疗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创立。

    2.领会:人本治疗模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假设

    1.识记:自我概念。

    2.领会:(1)人性观;(2)自我实现。

    三.治疗方法与技术

    1.识记:(1)治疗目标;(2)治疗方法与技术。

    2.领会:(1)治疗目标;(2)治疗方法与技术。

    3.运用:怎样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一模式。

    四.模式评述

    识记、领会:人本治疗模式对个案社会工作领域的贡献。

    第十二章 现实治疗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现实治疗法的理论背景、基本理论假设与概念、治疗技巧与特点,并在实际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

    课程内容:

    一.现实治疗法的起源

    现实治疗法由威廉·格拉瑟于20世纪50——60年代创立。

    二. 现实治疗法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概念

    1.人性观

    现实治疗法认为人是自主和自决的,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主要是由人自己选择的。人类有一些基本的需求,如果人能通过负责任的行为满足了这些心理需求,则有助于他形成“成功的认同”(成功的自我形象),相反则会形成“失败的认同”(失败的自我形象)。此治疗法的主要目的是协助失败认同的人通过学习现实及负责任的行为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迈向成功的认同。

    2.控制理论

    控制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内在动力所引发,目的是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一个人之所以选择某一行为,是因为个人主观认定这是最适当的、较能满足需求或减低认知误差的。这是个人于当时作出的一个有意识的选择,而不是一种病态或受环境控制的表现。既然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人的有意识选择,人也可以有意识地改变不负责任的行为。

    3.工作者的素质

    在治疗过程里,工作者是一个模范,也是一位教师。他负有示范、指导、监督的职责。

    三.现实治疗法的实施过程。分为八个步骤:

    1.与案主建立关系,了解案主的需要。

    工作者要全身心地投入,很个人化地与案主相交,尽量表现出对案主的温情、体谅与关心。

    2.询问及了解案主目前的行为。

    工作者在此阶段中的任务是引导案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当前的行为上,目的是要引导案主了解在他试图满足自身的需要时他做了什么。

    3.行为评估。

    工作者协助案主评估他的行为是否对自己或他人有好处,是否能满足他的需要及是否会导致成功的认同等。

    4.协助案主制订行动的计划。

    当案主认识到自己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以及后果后,就需要制订计划,把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改变成为负责任的行为。工作者在这阶段的重点工作是协助案主制定一个合乎案主兴趣和能力的计划。计划应以合约的形式正式写下来,以便监督执行。

    5.承诺。

    在案主订立计划后,工作者要协助案主对计划作出承诺,即案主无论如何必须履行他自己所订下的计划。

    格拉瑟认为,承诺是现实治疗法的基石。

    6.不接受借口。

    如果案主没有依照承诺履行计划,工作者是坚决不会接受案主的任何籍口的,也不会探究计划失败的原因,也不责怪案主。工作者引导案主订定新的计划并重新作出承诺。

    7.排除惩罚。

    包括不因案主的行为而有任何言语上的责备。工作者必须始终对案主的改变充满信心,不允许说责备性的话。

    8.拒绝放弃。

    工作者即使在案主主动希望他放弃时,仍然不放弃,仍然对案主改变自己的能力抱有信心。拒绝放弃既产生于对案主的信心,同时也为避免对案主造成伤害。

    四.现实治疗法的实施特征

    1.个人化

    2.不重视感受,焦点集中在当前的行为

    3.否定行为异常是一种心理病态,或是由外部环境所促成的症状

    4.不强调潜意识

    5.焦点集中在现在

    6.重视责任的概念

    7.价值判断

    8.着重计划

    考核知识点:

    一.现实治疗法的起源

    二. 现实治疗法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概念

    三.现实治疗法的实施过程

    四.现实治疗法的实施特征

    考核要求:

    一.现实治疗法的起源

    1.识记:现实治疗法由威廉·格拉瑟于20世纪50——60年代创立。

    2.领会:现实治疗法的起源。

    二. 现实治疗法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概念

    1.识记:(1)人性观;(2)工作者的素质。

    2.领会:(1)人性观;(2)控制理论;(3)工作者的素质。

    三.现实治疗法的实施过程

    1.识记:现实治疗法治疗过程的八个步骤。

    2.领会:现实治疗法的实施过程。

    3.应用:怎样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一模式。

    四.现实治疗法的实施特征

    识记、领会:现实治疗法的实施特征。

    第十三章 理性情绪治疗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理性情绪治疗法的起源、理论基础及基本概念、治疗方法与技术,及其特点,并在实际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

    课程内容:

    一.理性情绪治疗法的起源

    理性情绪治疗法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于1955年创立,又称ABC性格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情绪问题是由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的。

    二.理性情绪治疗法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概念

    1.哲学的价值取向

    2.人性观。关于人性,理性情绪法有八点看法。

    3.ABC性格理论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困扰(C)是由于个人的信念系统(B),而不是由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A)产生的。也就是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各种事物作出评价和解释,而个人的情绪问题,主要是由这样的评价和解释产生的。

    在ABC性格理论看来,一个人的情绪困扰(C)并非被刺激(A)所决定,而决定于一个人的信念(B)。如果我们能去除这些非理性信念,情绪困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为此,可以使用一些方法(介入辩证法,D)帮助案主挑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一旦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问题解决了(E)。

    4.对非理性信念和理性信念的界定

    艾利斯提出了人常有的11种非理性信念,涉及对他人的评价、成就、他人、世事、环境、灾难、责任、依赖、过去、他人的问题、处事态度等。

    三.治疗方法与技术

    (一)治疗目标

    理性情绪治疗法的短期目标是帮助案主建立一个更踏实的,对人、对事有更大容忍度的人生哲学。其最终目标是帮助案主彻底改变使他受困扰的人生哲学。

    (二)治疗过程

    理性情绪治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工作步骤:

    1.专业关系的建立

    2.阐明理性情绪治疗法的治疗理念和原则

    3.确定案主的问题

    4.反驳案主的非理性信念

    5.以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

    (三)工作者的角色

    (四)具体治疗技术

    1.理性治疗方式

    (1)指出非理性信念

    (2)与案主辩论非理性信念

    (3)理性功课

    2.情绪治疗方式

    (1)理性情绪想像法。具体做法是:

    第一,负面想像

    第二,正面想像

    (2)自我表露

    (3)示范

    (4)让案主冒险尝试

    (5)鼓励案主向别人询问对自己的看法

    3.行为治疗方式。具体做法有:

    工作者鼓励案主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的新行为,并加以系统地记录和分析。然后在下一次的辅导课上讨论。

    四.理性情绪治疗法的特点

    理性情绪治疗法在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上有如下特点:

    1.理论体系方面

    (1)对人性的较独特的看法

    (2)对人类的问题的乐观看法

    (3)对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之间的独到见解

    (4)治疗目标的终极性

    (5)适用范围的广泛性

    2.治疗方法方面

    (1)对专业关系有独到看法

    (2)主动的、导向式和直示式的治疗方法

    (3)适合自我治疗的治疗方法

    (4)实施技术的独特性

    考核知识点:

    一.理性情绪治疗法的起源

    二.理性情绪治疗法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概念

    三.治疗方法与技术

    四.理性情绪治疗法的特点

    考核要求:

    一.理性情绪治疗法的起源

    1.识记:理性情绪治疗法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与1955年创立,又称ABC性格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情绪问题是由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的。

    2.领会:理性情绪治疗法的起源。

    二.理性情绪治疗法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概念

    1.识记:ABC性格理论。

    2.领会:(1)哲学的价值取向;(2)人性观;(3)对非理性信念和理性信念的界定。

    三.治疗方法与技术

    1.识记:(1)治疗过程;(2)具体治疗技术。

    2.领会:(1)治疗目标;(2)工作者的角色。

    3.应用:怎样利用理性情绪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理性情绪治疗法的特点

    1.识记:理性情绪治疗法在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上的特点。

    2.领会:理性情绪治疗法的特点。

    第十四章 结构家庭治疗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结构家庭治疗法的起源、理论基础、基本概念、方法与技巧等,并在实际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

    课程内容:

    一.结构家庭治疗法的起源

    结构家庭治疗法由美国的明纽秦和他的同事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

    二.理论基础

    家庭治疗的理论大多建立在社会学对家庭问题的分析理论基础上。

    结构家庭治疗法的特色之处在于不直接解决个人的问题,而是致力于改变家人的交往方式,并提供了一套理论去分析家庭交往的过程,使工作者能更好地明了家庭交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界定出介入的方法和策略。

    结构家庭治疗法是以家庭为治疗单位,以改变与家人的交往方式为目标,运用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沟通理论去了解案主的家庭组织结构及成员互动方式,运用心理分析理论去了解案主的个人心理状态。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此时此地的状况,而不注重对家庭历史的回顾与家庭问题成因的追溯。在治疗方法方面,不采用直接的、单对单的谈话方式,而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介入到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与组织,使家庭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解决困扰案主的问题。

    三.基本概念

    1.家庭系统

    家庭是一个系统,由家庭成员构成。在这个系统中,每个家庭成员有它特定的角色与功能,他们彼此依赖、互相影响。每个家庭成员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家庭,而家庭的变化也会对家庭成员发生影响。

    结构家庭治疗法中家庭系统的基本思想包括:

    (1)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过程,从整体上把握家庭结构。

    (2)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不是单线的。

    (3)注重家庭成员目前的交往方式。

    2.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可以说是固定化了的互动关系。它包括:次系统、边界、角色、责任分工和权力架构。

    (1)次系统。在家庭系统中,根据功能、世代的不同分成若干较小的单位,叫做次系统。

    (2)边界。

    (3)角色和责任分工

    家庭结构通常有三个特点:结构的互补性;结构的一般性与独特性;结构与过程的关系。

    3.家庭结构的病态

    不良的家庭结构是造成家庭成员问题的真正原因。最常见的不良的家庭结构主要表现在纠缠、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倒三角形等方面。

    (1)纠缠与疏离。指各个次系统之间的边界模糊或混淆。

    (2)联合对抗。家庭的某些成员结成同盟与其他成员相对疏远乃至对立。若同盟长期不分是非地与另一成员冲突,家庭便出现联合对抗的现象。

    (3)三角缠。指通过第三方来实现双方的互动。

    (4)倒三角。即在核心家庭中,由子女支配父母,或与父母争权。

    结构家庭治疗法认为:家庭成员出现病态症状与家庭病态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4.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六个历程:

    (1)形成期

    (2)发展期

    (3)扩展完成期

    (4)收缩期

    (5)完成收缩期

    (6)家庭解体期

    四.方法与技巧

    结构家庭治疗法的过程包括进入、评估及介入三个方面。

    1.进入家庭

    工作者在进入家庭时可采取的技巧:

    (1)入乡随俗

    (2)注重调查交往过程

    (3)模仿

    工作者进入家庭通常有三种立场:贴近的立场;中间的立场;远离的立场。

    2.评估

    (1)评估的目的:是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家庭的功能失调进行诊断。

    (2)评估的项目和内容:包括家庭的形态和结构、家庭系统的弹性、家庭系统的回馈、家庭生活环境、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成员的症状与家庭交往方式之间的关系等。

    (3)评估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事前的准备

    2)进入家庭

    3)了解家人交往的状况及改变的弹性

    4)找出有问题成员的优点

    5)重新界定问题

    3.介入

    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策略应根据治疗的目标而定,治疗的目标通常由家庭与工作者共同制定,主要包括:

    (1)改变家庭的看法。主要技巧有:重演、集中焦点、导致强烈的感觉。

    (2)改善家庭的结构。主要方法有:划清界限、破坏有害的家庭结构、揭示有关家庭互补性的规律。

    (3)改变家庭错误的世界观。主要方法有:协助建立世界观、似是而非的技巧、强调优点。

    考核知识点:

    一.结构家庭治疗法的起源

    二.理论基础

    三.基本概念

    四.方法与技巧

    考核要求:

    一.结构家庭治疗法的起源

    1.识记:结构家庭治疗法由美国的明纽秦和他的同事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

    2.领会:结构家庭治疗法的起源。

    二.理论基础

    领会:理论基础。

    三.基本概念

    1.识记:(1)结构家庭治疗法中家庭系统的基本思想;(2)不良的家庭结构主要表现;(3)家庭生命周期的历程。

    2.领会:(1)家庭系统;(2)家庭结构;(3)家庭结构的病态;(4)家庭生命周期。

    四.方法与技巧

    1.识记:(1)结构家庭治疗法的过程;(2)工作者在进入家庭时可采取的技巧评估的项目和内容;(3)工作者进入家庭通常有三种立场;(4)评估的过程;(5)介入策略。

    2.领会:(1)进入家庭;(2)评估的目的;(3)介入。

    3.应用:怎样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一模式。

    第十五章 联合家庭治疗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联合家庭治疗法的起源、理论价值取向、评估与诊断、治疗的过程与方法、治疗的介入手段、理论与实施方法的特点等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

    课程内容:

    一.联合家庭治疗法的起源

    联合家庭治疗法也称萨提亚模式,由萨提亚创立。

    二.联合家庭治疗法的理论价值取向

    1.对人的基本认识。萨提亚的人性观基本是乐观的

    2.对困难的基本认识。萨提亚认为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处理才是问题。

    健康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有:

    (1)对现实有正确的评估

    (2)对自己的能力、需求和其它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3)能充分动用自己所拥有的全部资源

    (4)能按事情的变化弹性修改处理方法

    病态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有:

    (1)不能正确地评估现实,对未来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不能觉察(包括忽略和否认)自己的身心状况和行为反应

    (3)只动用部分资源

    (4)处理方式是一成不变的

    3.对家庭的基本认识

    4.对工作者角色的认识

    三.评估与诊断

    萨提亚的治疗模式中,工作者要了解和关心的问题主要包括:

    1.家庭成员的自尊。萨提亚认为,影响家庭成员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每一个成员的自尊。

    2.家庭的沟通方式。萨提亚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沟通必然涉及自我、他人和情境三个层面。根据自我、他人和情境三个方面在沟通中被忽略的表里不一致的不同情形,将表里不一致的沟通分为讨好型、责备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四种类型。

    3.家庭规则。萨提亚认为有害的家庭规则有:非人性化、绝对化、矛盾、过时的。

    4.人对事物的反应过程。萨提亚认为人对事物的反应过程为:

    (1)事件

    (2)图像

    (3)解释

    (4)感受

    (5)对感受的感受

    (6)行为

    萨提亚认为,有些人之所以出现不适当的行为,主要在于他对事物的反应过程出现偏差:

    (1)产生了错误的图像

    (2)进行了歪曲和解释

    (3)感受是案主对解释的一种情绪反应

    (4)感受的感受,是由原来的感受所引发的感受和反应

    通过对上述四方面的评估和诊断,工作者可以对案主的问题有比较清晰、准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确定治疗的程序和手段。

    四.治疗的过程与方法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工作目标和方法。

    1.接触期。这是治疗的最初阶段。接触期的目标及工作过程是:

    (1)建立案主家庭的信任

    (2)观察案主家庭的互动方式

    (3)向案主反馈他所了解的情况,所看到的问题

    2.转变期。这是治疗的最主要阶段。

    转变的过程是:觉醒;接受;经验。

    相应的方法主要有:

    (1)追溯以往的生活经验

    (2)赋予旧经验以新的解释,即用新眼光看问题。常用的技巧有:完成往事、填补空隙、重订规则。

    (3)促使案主对旧经验的重新认识运用到对当前行为的理解中。常用的技巧有:分别古今;再做决定;借用仪式。

    3.巩固期。

    五.治疗的介入手段

    1.家庭重塑。是运用戏剧的形式把个人的家庭生活史重演出来,使案主可以认识过去一直影响着他的某些家庭经验。

    家庭重塑的过程分为预备和实际进行两个阶段。在预备阶段,案主需要准备家庭图、家庭年表及影响轮。

    2.沟通游戏。即工作者用一些幽默扩张的游戏方式,暴露每个人惯常使用的沟通方法。

    3.自我环。即工作者利用戏剧的形式去帮助个人认识和整合自我的不同部分。

    其他的介入手段还有模拟家庭会谈、家庭塑像、面貌舞会、冥想等。

    六.理论与实施方法的特点

    1.强调治疗目标的终极性

    2.对“困难”的独到认识

    3.注重对家庭互动模式的研究和分析

    4.注重新经验的获得

    5.强调工作者本身的人格力量

    6.强调个人改变的层次性

    考核知识点:

    一.联合家庭治疗法的起源

    二.联合家庭治疗法的理论价值取向

    三.评估与诊断

    四.治疗的过程与方法

    五.治疗的介入手段

    六.理论与实施方法的特点

    考核要求:

    一.联合家庭治疗法的起源

    1.识记:联合家庭治疗法也称萨提亚模式,由萨提亚创立。

    2.领会:联合家庭治疗法的起源。

    二.联合家庭治疗法的理论价值取向

    1.识记:(1)健康的处理问题的方式;(2)病态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2.领会:(1)对人的基本认识;(2)对困难的基本认识;(3)对家庭的基本认识;(4)对工作者角色的认识。

    三.评估与诊断

    1.识记:(1)萨提亚的治疗模式中,工作者要了解和关心的问题;(2)表里不一致的沟通;(3)家庭规则;(4)萨提亚认为人对事物的反应过程;(5)导致不适当行为的偏差的人对事物的反应过程。

    2.领会:(1)家庭成员的自尊;(2)家庭的沟通方式;(3)家庭规则。

    四.治疗的过程与方法

    1.识记: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的过程,及其目标、方法。

    2.应用:怎样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些方法。

    五.治疗的介入手段

    1.识记:(1)家庭重塑;(2)沟通游戏;(3)自我环;(4)其他的介入手段。

    2.领会:治疗的介入手段。

    3.应用:怎样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一模式。

    六.理论与实施方法的特点

    识记、领会:理论与实施方法的特点。

    第十六章 任务中心模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与掌握任务中心模式的历史发展、基本概念与理论假设、方法与技术等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

    课程内容:

    一.历史发展

    任务中心模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雷依德和沙乐的研究。

    1972年,雷依德和艾泼斯坦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任务中心的概念。

    在发展初级阶段,任务中心模式深受波曼及史杜特的影响。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假设

    1.人性观

    任务中心模式相信案主有解决其问题的能力与潜能,所以这一模式强调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

    2.问题选择的范围。即确定究竟何种问题需要治疗,依据是:

    (1)案主明确承认的问题

    (2)可以清楚地加以界定的问题

    (3)工作者可以采取行动予以解决的问题

    (4)问题来源于案主未解决的自身需要,而不是来源于其他人的界定

    (5)案主希望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人生某一方面的改变

    3.任务。及界定案主为解决问题而需要做的工作。

    三.方法与技术

    1.问题类型

    雷依德将任务中心模式适合处理的问题分为八个主要类别:

    (1)人际冲突

    (2)社会关系的不满意

    (3)与正式组织的问题

    (4)角色扮演的困难

    (5)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问题

    (6)反应性情绪困扰

    (7)资源不足

    (8)其他问题

    2.确定核心问题。步骤包括:

    (1)列出案主所关心的问题

    (2)达成关于案主如何看待问题的初步意见

    (3)列出并探讨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4)根据案主的看法,将问题按照重要性的程度依次排列

    (5)决定核心问题

    3.订立初步的合约。合约的内容包括:

    (1)同意一起解决某一个或几个案主所界定的问题

    (2)确定问题解决的优先顺序

    (3)对治疗结果的希望的界定

    (4)初步达成的任务

    (5)和工作者联系的次数及时间限制

    4.制定工作任务

    (1)任务的本质与特性

    (2)分析与确定任务

    工作者在确定任务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了解案主的动机

    (2)分析任务的可行性

    (3)防止不良后果的出现

    (4)分任务与多重任务的确定

    (5)开放式任务或封闭式任务的选择

    (6)任务的订立

    5.任务的实施。内容包括:

    (1)进行任务完成状况的记录

    (2)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

    (3)进行相应的技巧训练

    (4)分析遇到的障碍

    6.沟通技巧。沟通的形式有五种:

    (1)探究

    (2)建构

    (3)认知增强

    (4)鼓励

    (5)方向引导

    7.结束。此阶段工作者和案主的重点在于任务完成的评估。

    考核知识点:

    一.历史发展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假设

    三.方法与技术

    考核要求:

    一.历史发展

    识记、领会:历史发展。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假设

    1.识记:问题选择的范围。

    2.领会:(1)人性观;(2)任务。

    三.方法与技术

    1.识记:(1)雷依德对问题类型的分类;(2)确定核心问题的步骤;(3)订立初步合约的内容;(4)工作者在确定任务时要考虑的内容;(5)任务实施的内容;(6)沟通的形式。

    2.领会:(1)问题类型;(2)确定核心问题;(3)订立初步的合约;(4)制定工作任务;(5)任务的实施;(6)沟通技巧;(7)结束。

    3.应用:怎样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一模式。

    第十七章 个案管理模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与掌握个案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工作理念与特点、过程和实施方法等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

    课程内容:

    个案管理模式是20世纪70—80年代在美国社会工作界推广开来的一种个案社会工作模式。主要适用于案主受多重问题的困扰,需要各种类型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帮助的情况。

    一.理论基础

    二.个案管理模式的工作理念与特点

    1.个案管理者的工作任务

    (1)与案主一起确认其需要那些类型的协助

    (2)确认阻碍有效使用该项协助的障碍

    (3)提供直接服务以克服那些障碍

    (4)尝试使案主与可能的协助者接触,并且提供间接性的整合服务以维持这些接触,直到问题获得解决。

    2.工作者的角色:个案管理者主要扮演咨询者、整合者、说服倡导者的角色。

    3.工作重点:一是找出面临多重问题的案主所需要的服务网络;二是找出这个服务网络中各项服务提供者彼此的互动关系。

    4.工作策略及技巧:把焦点放在整个的服务网络是否能有效地解决案主的问题,以及网络中的每一成员彼此之间合作关系的质量如何,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每一单项的服务上。

    三.个案管理模式的过程和实施方法

    个案管理模式包括六个阶段,即建立关系、评定、计划、取得资源、整合、结束关系。

    (1)建立关系

    (2)评定资源。主要指评定案主的内在与外在资源,使案主充分认识自己的潜能,有效地使用现有资源。

    (3)评定障碍。案主的障碍来自于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案主因资源环境的不足无法提供所需的协助;

    二是案主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导致他无法求助或接受协助;

    三是案主的精神迟缓,滥用酒精或药物,或身体机能衰弱影响沟通,导致案主沟通或参与出现困难。

    (4)制订计划。基本步骤为:

    1)根据需求评定,共同建立目标;2)设定优先顺序;3)发展战略;4)选择策略;5)执行。

    (5)获取外在资源。通常有三种方法:

    1)连结;2)协商;3)倡导。

    (6)获取内在资源。分为两个步骤:

    1)澄清内在障碍。案主的内在障碍通常有四种:一是悲观论者;二是批判论者;三是宿命论者;四是嘲讽论者。

    2)澄清内在资源。具体方法有:

    1)使用记忆中的经验,帮助案主从过去的经历中找回许多曾经有过的正向的情绪体验;2)创造目前的经验;3)发展一系列的任务;4)解释结果。

    (7)协调。常用的方法有:

    1)与案主订立契约;2)确定任务执行的顺序;3)监督;4)支持案主,主要包括情绪支持、解释及直接干预;5)促进其他助人者的工作;6)个案研讨。

    (8)结束关系。这一阶段评估是十分重要的。评估可以从结果、努力和合适性三个层面进行。

    考核知识点:

    一.理论基础

    二.个案管理模式的工作理念与特点

    三.个案管理模式的过程和实施方法

    考核要求:

    一.理论基础

    领会:理论基础。

    二.个案管理模式的工作理念与特点

    1.识记:(1)个案管理者的工作任务;(2)工作策略及技巧。

    2.领会:(1)工作者的角色;(2)工作重点。

    三.个案管理模式的过程和实施方法

    1.识记:(1)个案管理模式包括六个阶段;(2)案主障碍的来、来源;(3)制订计划的基本步骤;(4)获取外在资源常用的方法;(5)获取内在资源的步骤;(6)案主内在障碍的种类;(7)澄清内在资源的具体方法;(8)协调常用的方法;(9)评估的三个层面。

    2.领会:(1)个案管理模式的过程和实施方法;(2)建立关系;(3)评定资源;(4)评定障碍;(5)制订计划;(6)获取外在资源;(7)获取内在资源;(8)协调;(9)结束关系;(10)评估。

    3.应用:怎样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一模式。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能够使自学应考者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地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了解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准确认识和表述。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掌握和分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缘由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二.自学方法指导

    1.认真阅读和钻研教材。自学应考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个案社会工作》教材,有条件者应阅读和参考有关的“个案社会工作”书籍。

    2.力求融汇贯通。自学应考者应在全面系统地学习《个案社会工作》教材的基础上,力求融会贯通。对各模式的学习须做到既能掌握各理论模式的具体内容,又能总体上把握各理论模式,并能站在理论高度认识具体处理方式与理论假设之间的关系。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个案社会工作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虽然本课程的学习本身不是实践,而是理论知识的传授c但应考者必须了解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是指向实践的,是实践中的理论,是操作的理论。因此,学习者必须结合自己的经验去体悟,去应用。如果能结合成功案例进行学习,效果更佳。

    三.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对自学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体现社会自学的正确导向。考试内容是全面的,分布到各章,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来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内容的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2.本课程较适合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试卷最终的题型为其中的四到五种。

    3.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0%,领会占60%,应用占20%。

    4.试题将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比例为2:3:3:2。请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同一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易度的试题,切勿混淆。

    5.本课程的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应以中等水平的应考者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

    5.考试形式为闭卷书面卷。本考试要求自学者能全面掌握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要求卷面清楚、文字表达流畅。

    附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现实治疗法是( )于20世纪50—60年代创立的治疗模式。

    A.明纽秦 B.艾利斯 C.萨提亚 D.格拉瑟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2—5个是正确的,将其全部选出并把它们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错选或漏选均不得分)

    结构式家庭治疗法中所提到的不良的家庭结构主要表现为( )。

    A.纠缠与疏离 B.联合对抗 C.三角缠 D.倒三角 E.正三角

    三.填空题

    罗杰斯创立的个案治疗法是( )。

    四.判断题(以下题目表述正确的请在题后的括号内打号,表述错误的请在题后的括号内打号)

    小毛喜欢啃手指头,为了矫正他的这种行为,妈妈经常把苦瓜汁涂到他的手指上。妈妈的做法属于行为治疗法中的泛暴疗法。( )

    五.判断改错题(首先判断对错;若错,请划出错处并加以改正)

    个案社会工作中的接纳是一种非评判的态度,它意味着工作者赞同案主的价值观或是行为。

    判断:

    改错:

    六.简答题:

    简述开展个案社会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七.论述题:

    理性情绪治疗法具体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请进行分析说明。


    浙江自考助学报名预约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隐私条款》

    上一篇:浙江自考00281社区社会工作考试大纲
    下一篇:浙江自考00283社会行政考试大纲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程。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