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浙江自考网!为考生提供浙江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浙江教育考试院www.zjzs.net为准。

自考热线:  0571-87097538

距2025年4月准考证打印预计104

距2025年4月自学考试时间111

考生服务:

  • 用书目录|
  • 考试安排|
  • 所在位置:浙江自考网 > 浙江自考考试大纲 > 浙江自考00422唐诗研究考试大纲

    浙江自考00422唐诗研究考试大纲

    2024-07-04 14:44:15    来源:其它    点击:    
    自考学习平台 +问答

    [00422]

    《唐诗研究》课程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2006年12月

      指定用书:《唐诗研究》,沈松勤、胡可先、陶然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一、课程性质、宗旨及要求

      《唐诗研究》是高等学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之一。它继《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基础课之后而开设,以唐代诗人及其作品为主要学习内容。对于既往的古代文学基础课程,它不仅是一种继续,更是一种深化。

      在我国这个古老的诗国里,诗是最早发达的一种文学体裁,而唐代又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出现了高度繁荣的局面。无论是体制的完备,还是技巧的成熟,无论是意境的高远,还是韵律的精严,无论是发掘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唐诗都达到了颇难后继、不可逾越的地步。因此,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最为珍贵的部分之一。千百年来,唐诗不仅以它所表现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给后人以感染,而且以它所显示的异采纷呈的艺术画面和审美情趣给后人以陶冶。

      设置本课程的宗旨是:使自学者在大量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由面到点,由博返约,对作为古典文学精华部分的唐诗获得更准确的认知和更深入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观照古代作家作品的能力,并在观照过程中吸取丰富的艺术经验和艺术素养。

      学习本课程,不仅要求全面了解教材所论列的唐诗名家的独特个性和创作风貌,正确注释唐诗名篇的字词句章,深入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且要求从多种角度、多种侧面对唐诗进行总体把握,涉猎并评析唐诗研究中的一些得要问题,诸如唐诗繁荣的原因、唐诗的演进阶段、唐诗的诗派诗体以及作为文化背景的唐诗与政治、宗教、科举的关系等等,从而能够粗略地勾勒出唐诗的发展轨迹。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本课程采用沈松勤、胡可先、陶然所著的《唐诗研究》为教材。该教材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对唐诗进行考察,而且从微观的层面对相关作家作品进行研究与考索,但很少涉及具体作品的注释、分析与鉴赏。有鉴于此,该教材与还与下列参考书配合使用。

      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为:

      《中国古代文学》中册(原杭州大学中文系编印。)

      《中国文学史》第二册(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其后多次重印。)

      《唐诗选》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版,其后多次重印。)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版,其后多次重印。)

      《唐诗鉴赏辞典》(程千帆等集体编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其后多次重印。)

      三、教材内容提要

      本教材共八章,内容包括绪论、唐诗的演进阶段、唐诗诗体、唐人诗论、唐诗文献、唐诗与政治、唐诗与宗教、唐诗与科举。其中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为学习重点。现对各章内容作一扼要提示,并拟列思考题若干:

      第一章 绪论

      一、唐诗繁荣的标志

      清代编纂的《全唐诗》收录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人二千二百多家,加上后人不断增补,共计五万三千多首。这是唐诗繁荣最好的写照。唐诗繁荣的标志更应该从质地着眼:在声势浩大的作者队伍中,名家辈出,巨匠迭现。无论是体质的完备,还是技巧的成熟,抑或意境的高远,韵律的精严等方面,都将中国古代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一)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

      唐代政治采取以诗赋取士的开明措施,去网罗人才,不分门第,只要文人的诗写得好,被考试官看中,就可以登第及仕。这就极大地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写诗的热情,因而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其他朝代的诗所以不及唐代,就是因为没有实施以诗取士的国策。

      (二)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

      从总体上看,唐代帝王较为恢弘大度。这种恢宏大度,则是国力强盛的表现。正因为国力的强盛,李唐统治者才敢于鼓励臣僚批评自己,朝野内外才能形成清明、自由的政治气氛。而这种清明与自由的政治气氛,为唐诗的繁荣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较为开放的思想体系。

      唐王朝实行的是儒、道、释三教并存的思想体系,而不像汉武帝时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在客观上,对解放思想、活跃空气,促使诗歌的繁荣无疑是有益的。而随着儒、道、释三教的繁盛,还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许多僧人、道士本身就是诗人,其中有的还参有诗名。如寒山、拾得、灵一、皎然、灵澈、贯休、齐己等。这些能诗的僧人、道士与诗人们还过从甚密。

      (四)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发达的经济促使了中外文化的广交流,也促进了与诗歌密切相关的音乐、书法、舞蹈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这些艺术门类的发展反过来又推进了唐诗的繁荣。

      三、唐诗的分期

      关于唐诗的分期,也是唐诗研究者长期注意的问题。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分法影响最大,沿用至今。它肇始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定型于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总叙》。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分别经历的大致时间和代表诗人是:

      自武德至开元初(618~713)为初唐,历时100年,代表诗人为王勃、杨炯、卢照麟、骆宾王、陈子昂等;

      自开元初至大历(713~766)为盛唐,历时50年,代表诗人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

      自大历至元和末(766~820)为中唐,历史50年,代表诗人为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刘禹锡、柳宗元、李贺等;

      自开成至五代(836~907)为晚唐,历时70年,代表诗人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

      需要指出的是,唐诗的分期与唐代历史的分期并不一致,两者不能混同。以下三点必须注意:其一,钱锺书《谈艺录》说:“诗自有初、盛、中、晚,非世之初、盛、中、晚。”唐诗分期中的初唐与盛唐,就与历史的分期并不一致,两者不能混同。其二,高棅举初、盛、中、晚之名,用意在于勾勒出唐诗发展的大体趋势,每个时期的时限是长短不等的,甚至是相当悬殊的。其三,“中唐”处于“盛唐”之后、“晚唐”之前。对“中唐”之“中”,也不应有所误解,以为它是唐诗由盛入衰的转折时期,其诗歌成就必在盛唐之下。

      思考题:

      1. 唐诗繁荣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 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哪些?

      3. 唐诗主要分为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起迄点各是哪一年?

      4. 为什么说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5. 唐代开放的思想体系是如何对唐诗发生影响的?

      6. 为什么说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的发展会对唐诗直接发生影响,并促进唐诗的繁荣?

      7. 高棅《唐诗品汇》四唐分期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8. 怎样理解唐诗的分期与唐代历史的分期不一致的情况?

      9. 唐代较为清明的政治环境对唐诗有着怎样的影响?

      10.中外文化交流是如何促进唐诗的繁荣的?

      第二章 唐诗的演进阶段

      第一节 初唐诗歌

      一、贞观前后诗坛

      入唐以后的二三十年间,诗坛从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推进了南北的交流与融合。贞观前后诗坛主要有虞世南、魏征、上官仪、王绩等诗人。他们的诗歌表现了唐朝初年的一些新的气象。

      二、四杰与初唐诗歌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都是七世纪下半叶的诗人。他们都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志大,有雄心壮志,却位卑职微,社会地位低下,生活道路也十分坎坷。他们的诗歌创作尽管没有彻底摆脱时风的影响,在总体上,却一方面使诗歌的题材内容由“上官体”的应制奉和转向了对江河大漠的描绘和对个人性灵的抒写,另一方面在风格上也由纤柔卑弱变为明丽清晰。四杰的诗,在诗体的新变上,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推进之功。首先,推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其次,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初唐体”。

      三、“沈宋”的律诗与陈子昂的“唐音”

      “沈宋”指沈佺期与宋之问,他们对唐诗发展具有专门贡献;而陈子昂则如是继往开来、开启一代诗风的诗人。

      五言律诗在“四杰”的笔下已出现了相当成熟的作品,沈佺期、宋之问则以大量严守格律的创作实践,使五言律诗进入了定型阶段。他们的诗,尤其是应制诗,不仅完成了由南朝齐沈约等人所倡导的“永明体”的四声诗律向唐诗平仄的过渡,而且其平仄粘对的法则为其它律诗的形成起了推导作用,衍生出五言排律与绝句、七言律诗与绝句。而沈佺期与宋之问在创作五言律诗的同时,已经进行了绝句或七言律诗等方面的尝试。

      陈子昂醉心于诗歌的“复古”,主张恢复诗歌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并付诸具体的创作实践,呈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成了唐诗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在于复归风雅。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就从理论上明确地阐释了这一主张。陈子昂以自己成功的创作实践,成为以雄浑为主要风格的盛唐诗歌的开拓者。

      第二节 盛唐诗歌

      一、张九龄与山水田园诗派

      张九龄不仅是一位贤相,同时也是文坛大手笔,具有很高的声誉。他的组诗《感遇》,以兴寄的手法,抒写了罢相后坚守操节,不苟污浊的情怀。在这组《感遇》诗中,作者既保持生活在盛唐气象里文人士大夫的那种风度,同时蕴涵着面对不祥变化而产生的不安心理与情绪。尽管这种心理与情绪还是朦胧的,但正是盛唐诗人从对理想的追求转变为对现实不平的表现,既表明了诗人清高超脱的政治态度,也体现了诗风转变的最初趋势。至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笔下,全面形成了面向山林田园、清高冲淡的诗风。

      王维是面向山水,创作清高冲淡诗风的代表作家。他早期曾写下不少慷慨激昂的诗篇,但随着政治环境的恶化,其诗歌创作也从高歌功名转向了幽深的山林。更因受到佛学的影响,使其诗加上一定的佛学内蕴。面对清新宁静却又生机盎然的山水,王维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其精神也随之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的境界,自然之美与心境之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了如水月镜花般的洋溢冲淡之美的诗境。

      与王维齐名的孟浩然,在隐居与漫游山水中渡过了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田园诗。他的这部分诗歌鲜明地表现出清旷冲淡的风格特征,但冲淡无奇却其味醇厚。孟浩然诗歌的风格冲淡又往往表现为朴素自然,脱口而出,寄情在有意无意间,有时甚至如话家常。如《过故人庄》就是如此。

      王维与孟浩然在盛唐诗坛享有盛誉,时人崔兴宗称王维“当代诗匠”(《酬王维》诗序);孟浩然之友王士源称孟浩然“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当时,以王、孟为中心,还有一批诗风与他们相近的诗人,如裴迪、储光羲、綦毋潜、崔兴宗、刘眘、张子容、常建等。

      二、高适、岑参与边塞诗

      边塞诗的内涵很广。大凡写从军征战、抒发报国情志、揭露军中不平、反映反战呼声、记录民族交往、歌颂域外风情、描绘塞上风光,上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下至朋友之情、戌卒之思、思妇之念,只要是反映同边塞生活有关的人、事、情、景的诗篇,都可以列入边塞诗的范围。边塞诗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和岑参。

      高适的诗中,边塞诗占十分之一左右。他的边塞诗有的写征人思妇的感情,有的写边塞风情,有的则刻画战争场面。但其边塞诗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防问题,以政论的笔调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有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谴责军中的苦乐不均,讽刺将帅的无能与腐化,哀伤战士的痛苦和无谓的牺牲,并倾诉自己的边防理想。这使他在边塞诗派中独树一帜。他的《燕歌行》就是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在表现形式上,高适虽多采用长篇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反映对“征戍之事”的观察与思考,抒发边塞立功封侯的激情与志向,描写边地的所见所闻,但他的七绝有时也写得相当成功。如《营州歌》。

      岑参是与高适齐名的另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由于岑参他的独特经历,使他的边塞诗别具一格。尤其是表现边塞的七言歌行,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句句押韵,三句一转的形式,节奏短促急迫,读来犹如回荡在绝域中的进行曲,陡健夭矫,大气磅礴。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中论岑参诗说:“语奇体峻,意亦奇造。”而岑参诗的“奇”,则首先建立在诗人亲身经历过的奇特的绝域风光之上。岑参在描写奇特风光中,深深地寄托着男儿征战、报效国家的豪情。因而奇景迭现,奇情逸发,“意亦奇造”。

      在盛唐,以边塞诗闻名于世的,还有王翰、王之涣、王昌龄、李颀、崔颢等人。在总体成就上,他们虽不及高适与岑参,但以多采的笔调,丰富了盛唐边塞诗的创作。

      在盛唐,创作边塞诗的,远非止于高适、岑参、王翰、王之涣、王昌龄、李颀、崔颢诸人,而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歌创作也不仅仅限于边塞诗,但主要成就却在于边塞诗,也主要以边塞诗闻名于世。在他们的边塞诗中,各自以不同的风格,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了多种多样的边塞题材,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盛唐诗人的精神风貌。其中既有立功边塞、马上觅封侯的豪情;又有对战争残酷、“年年战骨埋荒外”的哀叹;既有对将士不畏艰险、保家卫国精神的赞美,又有对将帅无能、军事失策的评判。边塞诗人在尽情抒发边功理想的同时,又正视与现实,评判现实。后者在李、杜尤其是杜甫的笔下,表现得更为突出。

      三、将唐诗推向颠峰的李白与杜甫

      “李杜”——李白与杜甫,诗风迥异,成就难分彼此,将唐代诗歌推向了颠峰。“李杜”是唐诗中的“双子座星”,同时也是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不多见的伟大诗人。李白的精神气度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面则来自时代精神。李白所处的时代,是充满希望的时代,是唐人扬眉吐气的时代,尽管开元后期李林甫执政,政治逐渐形成了黑暗的趋势,但就整个国力来说是强盛的。而杜甫的主要创作生涯是在国破家亡、满目疮痍的时代中进行的,整个时代充满着叹息与悲哀、失望与哭声。而时代精神既反映在人的行动上,又鲜明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时代精神塑造了历史行动中的人物性格,文学作品则是历史精神的表现形态。

      李白是诗坛大家;大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众体兼备。所谓众体兼备,既指诗歌体裁,又指诗歌风格。李白除七言律诗的创作相对薄弱,其余如乐府、歌行、古风、绝句等等,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风格表现上,其乐府与歌行虽以豪放飘逸为主导风格,却不乏细腻婉曲之作;其古风多冲和舒缓,雍容大雅之作;绝句则自然明快,空灵秀丽。就创作成就而言,乐府、歌行与绝句最为突出;其中的乐府和歌行创作,随心所欲而又不逾规矩,自由放纵而又左右逢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他的代表作品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家庭,对他忠君爱国、仁民爱物的思想性格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身处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则使他的这种思想性格变得更为深沉,更为坚定。他在深怀致君尧舜的抱负,却历经坎坷,又经兵乱,品咂深重的时代苦难中,将自己的思想性格、生活信仰、诗歌艺术贯串在一起,融为一体,成就了他作为诗坛大家或“诗圣”的形象。杜甫生活于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时代,躬逢“安史之乱”,其诗反映时代最为真实可信,比起历史记载,更为可信可感,故前人称其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上,杜甫吸取了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沉郁顿挫主导风格。在诗歌的体裁上,杜甫又兼擅众体,而且在各类古体与近体创作中,都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形成了新的艺术高峰。就大致的分工而言,杜甫在感时叙事时,多用包括歌行、五言、七言在内的古体;在抒情或以抒情为主时,多用律诗。律诗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杜甫的律诗题材广泛,表现力极强。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羁旅、咏怀、山水,而且还用律诗写时事;同时又以组诗的形式强化律诗的表现力。

      杜甫诗歌的代表作主要有《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兵车行》、《丽人行》、《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羌村三首》及“三吏”“三别”等。

      第三节 中唐诗歌

      一、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

      具有刚傲性格的刘长卿似乎天生带有浓重的悲观色彩,即便在青年时代的作品也见不到盛唐人惯有的那种慷慨意气,预示了他日后诗歌创作总体的情绪基调。而面对安史之乱所造成的时代创伤,则又在他的心灵身处投下了一块巨大的阴影,加上遭遇坎坷,命运多舛,更使他难以体察盛唐时代文人的那种自信与激情,而出现了对“盛唐气象”的深重怀疑、对唐政权的无比失望。

      与刘长卿相比,韦应物虽然也是大历诗风的先导者之一,但由于其独特的经历,使他的前期创作带有明显的盛唐诗歌的余音。韦应物在艺术理想上顷慕陶渊明,在诗歌技巧吸取了谢灵运和谢脁的优点,从而形成了气貌清朗,意境淡远超逸,语言洗练自然,节奏舒缓不迫的风格特点;与此同时,韦应物有相当强的掌握诗体的能力,既娴于长篇歌行,又擅长律绝。

      “大历”是唐代宗的年号,历时14年(766-779)。关于“大历十才子”的成员,据姚合《极玄集》卷上“李端”名下注云:“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之说首见于此。他们因大历初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而“十才子”齐名的一个重要原因,还主要在于他们的生活态度、创作倾向和诗歌风格的相近。在“大历十才子”中,钱起是名声最大的才子之一。钱起曾与王维过从甚密,故早年的诗深受王维的影响,但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与王维有着很大的不同。钱起虽写了大量的自然山水,但缺乏王维山水田园诗那种寂静却坦然自乐的意境。相比较而言,卢纶是“十才子”中颇具雄浑之气,而且还创作出富有的长篇歌行如《送张郎中还蜀歌》、《慈恩寺石磬歌》、《萧常侍瘿柏亭歌》、《腊月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写得气力充沛,虎虎有神。

      二、韩孟诗派与柳宗元、刘禹锡

      中唐时期,以韩愈与孟郊为核心、风格相近的诗人群被称为韩孟诗派,以元稹与白居易为核心、风格相近的诗人群被称为元白诗派,柳宗元在散文上与韩愈志同道合,一起发动了所谓“古文运动”,在诗歌上却与刘禹锡一样不入任何流派而各自独树一帜。

      作为一个诗派的理论主张,韩孟等人首先强调的是“不平则鸣”。在艺术创造上,韩孟诗派追求“笔补造化”,所谓“笔补造化”,既指创造性的诗思,又指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从“不平则鸣”到“笔补造化”,韩孟诗派形成了具有独特内含的诗歌创作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不仅体现了以该派诗人群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而且突破了长期以来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将诗的社会功能转向了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在这一崭新的诗歌理论主张下,使韩孟诗派的创作别具一格,也给唐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是韩愈与孟郊。孟郊既注重表现个体情感意识,又以苦吟着称。其诗讲究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孟郊写得最多、也最令人注目的,是那些体现自我孤独、悲哀及其与环境冲突的诗篇。这些诗篇往往通过幽僻、清冷、苦涩的意象,极力突出诗人对生活的特殊感受。

      韩愈一生大抵可用他的两句诗来概括:“少小尚奇伟,平生足悲咤。”(《县斋有怀》)早年“尚奇伟”的远大抱负与“岁时易迁次,身命多厄穷”(《赠族侄》)的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给他带来了深重的忧伤,也是他“不平则鸣”的主体依据。不过,其“鸣”往往通过奇险的、常人难以入诗的题材与意象表现出来。韩愈的这一内心体验及其奇险怪诞的诗风,大致始于贞元后期,至元和中期趋于定型。作为政治上的巨大压力,贞元、元和之际的阳山之贬极大地加剧了韩愈的心理冲突;同时,这次贬谪将荒僻显怪的南方景物推到了韩愈面前。两者交相作用,便是造成韩愈心理与诗风演变的重要条件。

      韩愈以狠、重、奇、险的笔调,创作了一系列险怪奇诞的意象,并呈现出充满刚大冲荡之力量感的雄厚浑茫的诗歌意,这在中唐诗坛上显得十分独特。前此的刘长卿、韦应物或“大历十才子”的作品里是很难见到的,仅孟郊诗歌对力度的追求与此略有相同之处,而后来李贺诗歌中常常出现的那种秋风鬼雨式的风格,则可溯源于此。

      韩愈与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熟谙古文章法,这为他自由地以散文的笔法作诗,并畅达地叙事抒情提供了保障。不过,柳宗元虽也熟谙古文章法,却没有像韩愈那样以文为诗;同时,其诗风也无韩孟诗派那种雄奇怪异的特征。在中唐韩孟诗派与元白诗派先后称雄诗坛之际。柳宗元与刘禹锡却不属于任何一派,而是各树一帜。

      柳宗元与刘禹锡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这深深影响了他们的诗歌创作及其诗风的形成。长年的贬谪迁转使柳宗元一直生活在无比压抑的的心境中,尽管他尽力排遣由此生成的情累,但诗中还是摆脱不了浓重的凄苦情调。有时表现为孤寂,有时表现为凄惶不安,有时表现为悲怆。在他的诗中,对个体失意后的痛苦、失落、和孤独、惆怅作了精细而深刻的体验与玩味,将唐诗的情感表达推向了一个新而深刻的内省境地。其代表作品有《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渔翁》、《南涧中题》等。

      与柳宗元一样,刘禹锡的不少诗篇也描写了个人遭受波折后苦闷与彷徨的心理。他的诗,都出于对个人命运生活命运的观照,也都侧重对主体内在情思的刻画。但与柳宗元诗相比,在风格上有不尽相同之处。如果说,柳诗多沉重内敛,淡泊简古,刘诗则昂扬外扩,雄浑朗丽。其代表作有《始闻秋风》、《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竹枝词》等。

      三、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元白”是元稹、白居易的合称。两人同时应取书判拔萃科,后来交谊深厚,论诗观点大体相同,又多又唱和之作,所以齐名合称;与此同时,文学史上又往往将与元白诗风相近的诗人,合称为“元白诗派”,其诗的体格或统称为“元和体”。

      白居易将平生所作诗歌分为“杂律诗”、“讽喻诗”、“感伤诗”和“闲适诗”四大类。《秦中吟》、《新乐府》属“讽喻诗”,这些诗歌作于元和前期,元和十年(815)后,其创作主要是“感伤诗”与“闲适诗”两类。

      在“杂律”、“讽喻”、“感伤”和“闲适”四类诗作中,白居易自己虽然最看重“讽喻”与“闲适”,认为这两类诗分别表现了“兼济之志”和“独善之义”,但“讽喻诗”往往不惜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来履行其“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的主张;“闲适诗”也有议论说教堆积之弊。其实,“感伤诗”与“杂律诗”的艺术成就并不亚于前两类,其中除了分别代表“杂律”和“感伤”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与《琵琶行》,一些写景短章往往妙语天成,不失为佳构。

      在白居易的新乐府创作中,元稹起了桴鼓相应的作用。元稹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古风”、“乐讽”、“古体”、“新体乐府”、“律诗”与“艳诗”六大类,而尤以他在任谏官时创作的“讽兴当时之事”的作品为重要。其中《乐府古体十九首》、《新体乐府十二首》,从多个方面反映了严酷的社会现实。如《田家词》反映了朝廷不断用兵和农民不胜苛捐杂税的怨恨情绪;《估客乐》则揭露了统治者和估客生活的骄逸和农民的痛苦;最能代表元稹新乐府艺术成就的,是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

      第四节 晚唐诗歌

      一、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晚唐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但其情调与以往不尽相同,所表现的为一种冷冰冰的沧桑感。这种沧桑感是一种乱世身穷的绝望所致,人生的空幻淹没了希望。这种绝望感与空幻感在杜牧、李商隐、许浑、张祜、温庭筠、刘沧等不少诗人的笔下作了不同程度的反映,其中杜牧的怀古咏史诗尤为突出。杜牧的代表作主要有《早雁》、《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登乐游原》、《赤壁》等。许浑的代表作主要有《金陵怀古》、《咸阳城东楼》、《登洛阳故城》等。

      二、李商隐与深婉绮丽诗风

      在晚唐诗坛,闺阁情怀在诗人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因此开辟了新的诗歌境界,形成了深婉绮丽的诗风。李商隐、温庭筠、吴融、韩偓、韦庄等人擅长此风,而最为突出、成就也最高的是李商隐,其次是温庭筠。

      李商隐的政治诗或咏史诗,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也受到历代的推重。但代表李商隐诗歌风格与成就的不是这类作品,而是那些寄寓个人身世之感的诗,以及那些广为流传的爱情诗。这些作品的数量最多、也最能体现李商隐个人的特色;从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人形象,如同一个在后母跟前受气的孩子,又如一只寻不到自己的巢穴的孤鸟,需要主人却找不到主人,需要归宿却没有归宿,一种远被隔离而彷徨无依之感,诉诸哀伤幽怨、向慕企求之音,并隐约曲折地、吞吞吐吐地说出来,充分地表现失意知识分子的委曲心态。李商隐诗的代表作有《无题》、《锦瑟》、《花下醉》、《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等等。

      与李商隐同时的温庭筠也以深婉绮丽的诗风见长。他精通音乐,善于词章,开“花间”一派,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因他的诗也有深婉绮丽之风,故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其代表作品有《瑶瑟怨》、《达摩支曲》。需要说明的是,温庭筠诗虽然以深婉绮丽见长,但在他的笔下,还有感慨深切咏史之作。如《过陈琳墓》、《经五丈原》、《苏武庙》等篇,就是历来传诵的名篇。“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过陈琳墓》),道出了与陈琳异代同心之感,颇有英雄失路之慨。与此同时,还写有属对精切且的清新自然之作。如《商山早行》。

      三、“咸通”诗人群与唐末诗风

      晚唐诗坛,以咸通元年(860)为界,总体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象与风貌。宣宗大中末以前,杜牧和李商隐一直以其幽约深情的吟唱引领风骚,他们凭借卓然超群的诗才,在唐诗艺术的殿堂中树起了最后一快绚丽的里程碑。随着李商隐、杜牧二人的相继谢世,咸通时期的诗坛虽可谓才人辈出,然凤毛麟角,虽欲步李、杜之后尘,犹不可及矣。

      从总体上看,咸通诗人中明显缺乏成就卓著的领袖之才。如果说大中末年李商隐和杜牧的相继谢世,标志着晚唐诗歌创作繁盛期的结束,那么,咸通诗人的种种表现就意味着唐诗创作从此步入了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衰变期。衰变的原因,并不仅仅在诗歌艺术本身,而在于由时代政治、文化共同作用下的诗人群体人格的蜕变。

      咸通文人在名利场上艰难奔波的凄楚之情,因世乱道丧而渐趋卑弱的种种心态,都充分表现在他们的诗作中。总体说来,咸通诗歌表现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已远不如“小李杜”以前的时代,个人内心世界的独白,朋友之间的赠别与酬答,是那个时代最为常见的诗歌主题。从创作方法上看,普遍存在的平浅倾向显然与贫弱的思想内容相表里。另有一些心志清高的诗人,祖崇贾岛、姚合,托物言志,寄沉郁之情于清词丽句之中,所谓略变于时俗者也。

      思考题

      1. 试述初唐诗的赋体特征。

      2.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是怎样表现他追求“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的理论主张的?

      3. 沈佺期与宋之问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4. 如何认识张九龄在唐诗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5. 王、孟的山水诗,与盛唐时期的隐逸之风有什么关系?

      6. 高适、岑参都以边塞诗齐名,他们两人的诗风有何异同?

      7. 盛唐的时代精神对于李、杜诗歌具有哪些影响?

      8. 怎样理解李白的诗歌是众体皆备的?

      9. 前人称杜甫诗为“诗史”,你的看法如何?

      10.刘长卿的诗歌是如何体现唐时由盛唐到中唐的转折特征的?

      11.韩愈诗的狠、重、奇、险,主要有哪些表现?

      12.贬谪生涯对柳宗元、刘禹锡诗风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13.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哪风类,怎样理解他这样的分类?

      14.略述杜牧与晚唐怀古诗创作情况。

      15.你对李商隐深婉绮丽的诗风是如何认识的?

      16.略述咸通诗人群的总体特征。

      第三章 唐诗诗体

      第一节 唐诗诗体的形态与演进

      一、唐诗诗体的辨识

      唐诗的发展与唐人对诗体的重视相互联系,唐诗在演进过程中,辨体的作用很大。唐诗发展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诗体嬗替演变的历史,而诗体的发展与诗歌风格、社会习尚、诗人群体、文体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初唐时期,不少诗人在这方面作过颇具建设性的努力。如崔融所言“十体”,反映了时人对诗歌形式、形体、风貌等方面特征的认识。到了中唐时期,皎然作了《诗式》,专列《辨体一十九字》。晚唐司空图论诗,在注重味外之旨、象外之象的同时,也注意诗的体性。但唐人重辨体,往往侧重于体势、体性,也就是诗的风格特征,至于诗的体制方面的辨析,则是宋人致力的方面,由体势、体性到体制,标志着诗体的辨析,由空灵向务实的方向发展,逐渐与今人所论的诗体相近。明清时期,对各代诗体的论述渐趋细密,许学夷专作《诗源辩体》一书,对各种诗体的源流演变与作家的创作个性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钱良择《唐音审体》一书,是专门按体选诗之作,其侧重点在于诗歌体裁的审辨,颇有创见。

      二、唐诗诗体的形态分类

      唐诗的诗体形态分为以下五个层面:(一)时代风会、思想潮流与文学风格的融合,促成诗歌精神的一致性。(二)群体诗人的交游酬唱、宴集聚会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特征。(三)个体诗人在诗歌创作活动中努力创新,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并受到当时与后人的崇尚与接受。(四)诗歌体裁在创作实践过程中的演进与定型。(五)艺术好尚与审美追求的特殊性在诗歌体式上的表现。

      三、唐诗诗体的演进趋势

      唐诗诗体的演进主要有四个有代表性的层面:一,唐代长诗的赋化特点;二,唐代诗体的阶段性与连贯性;三,唐代近体诗的演进;四,唐代乐府诗的传承与创新。

      第二节 以时代论诗体

      一、大历体。其特点主要有:其一,追求空灵的情调,形成纤丽的风尚。其二,追求形式的精美,着力于词句的琢炼。其三,擅长献酬饯送之作,抒写流连光景之致。

      二、元和体。所谓元和体,其具体内涵有很大的不同。对韩愈来说,主要是指他具有奇诡特点的散文,而就樊宗师而言,则是险怪过度的苦涩之作。对张籍来说,当指其歌行善为流荡之词;诗歌方面,则指的是孟郊搜奇抉怪的矫激之作,白居易浅切通俗、流连光景的小碎篇章以及元稹淫靡的艳体诗。但这些作家的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怪”,而且在当时流传极广,影响着元和以后的整个文风与士风。

      三、长庆体。其特征主要是:第一,长庆体是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一部分诗歌。第二,长庆体的风格特点是清丽缠绵。第三,长庆体的形式主要是以长篇铺叙为主要特色的七言歌行体。

      第三节、以诗人论诗体

      一、沈宋体。沈宋体体裁是律体诗;特征是“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他们的贡献是完成了歌行杂体向诗歌格律化的转变。

      二、上官体。其一是“绮错婉媚”。其二是属对精切。其三是颂美功能。

      三、王杨卢骆体。首先在于词旨华靡,尚沿陈隋之迹。其次在于开拓诗歌区宇。

      四、陈拾遗体。其一是雅正,其二是复古。

      五、韦柳体。一是渊源于陶渊明。二是高雅闲淡的风格。

      六、韩孟体。首先,韩愈、孟郊的联句诗具有鲜明的特色。其次,韩愈、孟郊诗都以骨力奇崛著称。

      七、元白体。其一,元白体以叙事状物作为表现手段。其二,元白体以顺熟流畅为风格特征。

      八、张王乐府。张王乐府的最大特点在于自创新意,不蹈袭前人。张王乐府体制上的特点是篇章短小,而蕴含深厚。

      九、温李体。温李体主要指温庭筠、李商隐带有秾艳风格的诗篇。温李体的另一个特征是用事僻涩繁缛。

      十、姚贾体。第一,姚、贾交谊颇深,是自成一体的生活基础。第二,姚、贾诗渊源相同。第三,姚、贾的作诗态度极为认真,属于苦吟一派,因苦吟而形成清奇雅正的风格。第四,姚、贾诗歌风格一致,这就是侧重于描写琐细的日常生活,尤其在写景方面别具特色。

      十一、皮陆体。首先,皮陆体的形成,与唐代吴中的文化氛围及中晚唐以后吴中诗歌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其次,皮陆体并非指其全部诗歌,而是指他们专以驰骛新奇的唱和次韵诗,有着明显的“以诗为戏”的倾向。再次,皮陆体的诗歌具有清丽的特色。

      第四节 以体裁论诗体

      一、古体。主要有五言古诗与七言古诗。

      二、近体。主要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七言排律、六言绝句等。

      三、杂体。主要有宝塔诗、联句诗、离合诗、嵌字诗、双声诗、叠韵诗等。

      四、新歌行体。唐诗中值得重视的,是武后时产生的新歌行体。一,由音节取胜转为以气势贯注。二,借用汉赋的表现方法从事歌行的写作。三,武后时的诗人,在写作七言歌行的时候,为了表现奔放的气势,还在韵律等方面追求变化。

      五、新乐府。第一,不拟古题。第二,不用近体。第三,不被于声。第四,多重渊源。

      思考题:

      1.影响唐诗诗体形态的形成要素主要有哪些,具体分为哪几种类型?

      2.沈宋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对于古代近体诗的发展具有哪些影响?

      3.“大历十才子”包括哪些诗人?大历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元和体的内涵主要有哪些,试举有代表性的诗人诗篇加以说明。

      5.王杨卢骆体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初唐四杰”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6.韩孟体的主要特征有哪些?举其代表诗人韩愈、孟郊的诗加以说明。

      7.谈谈元白体的形成及对当时的影响。

      8.温李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对当时与后世有哪些影响?

      10.皮陆体的形成背景及主要特点是什么?

      11.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12.杂体诗主要有哪些类型?

      13.与古乐府相比,唐代新乐府体诗有哪几个特点?

      14.新歌行体是怎样产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产生于武则天时期?

      第四章 唐人诗论

      第一节 唐人诗论概述

      一、唐人诗论的四种表现形态

      1.诗论专书。2.论诗序跋、论诗书札和论诗诗文。3.唐人选唐诗。4.诗本事和诗图。

      二、唐人诗论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1.初唐诗论。第一,诗歌的审美标准逐渐变化,由崇尚齐梁的浮艳转向强调风骨兴寄。第二,出现了若干探讨诗歌技巧的诗格类著作。

      2.盛唐诗论。第一,手眼俱高。第二,大力提倡风骨,反对南朝以来的柔靡诗风。第三,文质并重,强调转益多师。第四,重视立意,标举兴象。

      3.中唐诗论。第一,强调裨补时政的美刺教化理论的兴盛。第二,论诗标准的多元化。第三,诗歌创作技巧的理论化。

      4.晚唐诗论。第一,诗教理论的渐趋衰落。第二,对诗歌风貌特征的区分和把握更趋细密。第三,诗格类著作大量出现。

      第二节 唐人重要诗论举隅

      一、上官仪的“六对”、“八对”说

      上官仪所举的这些对偶方式,去其重复,实为十种:

      正名对或的名对,同类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连珠对,联绵对,双拟对,回文对,隔句对。

      二、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唐初,政治大变革刚过,诗风还未能随之转变,齐梁的宫体诗风还保持着很大的影响。“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方面初步有所革新,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但是自觉地提出较明确的诗歌新观念的,是陈子昂。陈子昂的诗论,主要就是《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文。这篇序文虽然不长,却是陈子昂革新诗歌的纲领,它在两个方面奠定了“国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韩愈《荐士诗》)的崇高地位。第一,肯定了风雅和汉魏诗歌的优秀传统,深刻批判了齐梁诗风。第二,标举“风骨”“兴寄”。陈子昂的论诗主张,看似只是用前人提出的概念来提倡复古,其实却是要求革新。

      三、王昌龄《诗格》

      1.论立意。2.诗有三境。3.诗有三格。4.情景相兼。5.十七势。

      四、李白的诗论

      1.以“大雅正声”为标准建构诗歌和文学的发展历程。2.创作上反对雕饰,崇尚清新自然。

      五、杜甫的诗论。

      1.以“比兴体制”为“微婉顿挫”之诗。2.重视诗法诗律。3.《戏为六绝句》。重点在两个方面:第一,如何正确看待前代作家的诗歌创作。第二,别裁伪体与转益多师。

      六、殷璠《河岳英灵集》和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1.《河岳英灵集》。该书不光评选结合,更重要的是它以选评的方式,标举一家宗旨,具有明显的理论色彩。其品评标准有三:第一,重雅。第二,尚奇。第三,标举风骨。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所选录的则主要是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段时期的诗歌。其标准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受传统诗教说的影响,强调“体状风雅”。第二,“理致清新”。强调诗歌要有新奇清新的构思、体格和风貌。

      七、皎然《诗式》

      1.四深说。2.五格说。3.取境说。4.采奇象外说。5.复古通变说。

      八、以白居易为代表的美刺教化理论

      第一,强调六义和风雅比兴。第二,纵论周秦以至唐代的诗史,指出诗道崩坏的历程。第三,提出“为时”、“为事”的创作目的。第四,提倡讽喻诗。讽喻诗意激而言质,适合对社会和朝政进行反映和干预。白居易的这种美刺教化诗论也有其不足之处。如过于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把为政治服务视为诗歌唯一的功能,就容易导致忽视诗歌多方面反映人生、抒写个人情感的作用。

      九、司空图《诗品》

      司空图的诗论主要是《诗品》以及《与极浦书》、《与李生论诗书》等散篇文章。《诗品》又称《二十四诗品》,其中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秾等二十四品类,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区分了诗歌的不同风格和意境。第二,比喻的品题方法。第三,标举“韵外之致”和“象外之象”。

      思考题:

      1.上官仪“六对”“八对”之说的具体内涵与历史贡献是什么?

      2.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怎样提出“风雅”与“兴寄”口号的,在他的作品中又是如何表现的?

      3.杜甫《戏为六绝句》,在当时与后代有什么意义?

      4.王昌龄的《诗格》主要谈到了诗歌理论的哪些内容?

      5.皎然的《诗式》主要提出了哪些诗歌理论?

      6.白居易的诗论主要表现为美刺教化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7.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在诗论发展史上有什么贡献?

      8.《河岳英灵集》与《中兴间气集》的品评标准各有哪些?

      第五章 唐诗文献

      第一节,唐诗文献的种类、流传和散佚

      一、总集种类与源流

      唐人编纂的文学总集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国家组织修纂的文学总集,第二是私人修纂的文学总集。有关唐诗的总集主要是宋以后人编纂的,因为宋承五代乱离之后,以文治作为立国方针,故对于前代文化极为重视,由国家组织编写了很多大型的书籍,对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宋人所编文学总集包含唐诗者甚多,有诗文合集、通代总集、分体总集、分类总集、地方文献总集等。

      二 别集种类与源流

      别集是指四部图书分类中集部的分目,同总集相对而言,即收录个人诗文的集子。唐人别集,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唐诗文献资料。

      唐人别集命名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以名字命名。其二,以官职命名。其三,以年号命名。其四,以地点命名。其五,以其他方式命名。

      唐人别集的体例种类颇多:一,诗文合集型。二,诗集型。三,文集型。四,分体型。

      后世对唐人别集的整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唐人原编,后世翻刻。第二,唐人原编已经散佚,后世流传的集子是宋人重编的。第三是唐人别集在宋元时散佚而明清时人重编的,因为距唐较远,故常常出现讹误。

      三 作家传记资料

      这一类著作较多,主要有正史传记与编年杂史、石刻碑版等,与此相关的还有《唐才子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等。

      四 敦煌文献

      敦煌文献是唐诗文献的一个大宗,埋藏了千年,在二十世纪初又与世人见面。敦煌文献大部分是写本,一小部分是木刻本。敦煌文献对于唐诗研究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一,辑录唐诗的佚诗。二,校证唐诗异文。

      第二节,唐诗重要别集叙录

      1.王勃《王子安集》。2.杨炯《盈川集》。3.卢照邻《卢昇之集》。4.骆宾王《骆临海集》。5.陈子昂《陈伯玉文集》。6.孟浩然《孟襄阳集》。7.王维《王右丞集》。8.高适《高常侍集》。9.岑参《岑嘉州集》。10.韦应物《韦苏州集》。11.李白《李翰林集》。12.杜甫《杜工部集》。13.孟郊《孟东野诗集》。14.韩愈《昌黎先生集》。15.柳宗元《柳宗元集》。16.李贺《李长吉歌诗》。17.白居易《白氏长庆集》。18.元稹《元氏长庆集》。19.刘禹锡《刘宾客集》。20.杜牧《樊川文集》。21.李商隐《玉溪生诗集》。22.温庭筠《温飞卿诗集》。23.皮日休《皮子文薮》。24.《韩翰林集》。25.韦庄《浣花集》。

      第三节,唐诗重要总集叙录

      1.许敬宗等《翰林学士集》。2.崔融《珠英集》。3.殷璠《河岳英灵集》。4.殷璠《丹阳集》。5.芮廷章《国秀集》。6.元结《箧中集》。7.李唐成《玉台后集》。8.令狐楚《御览诗》。9.高仲武《中兴间气集》。10.姚合《极玄集》。11.韦庄《又玄集》。12.韦縠《才调集》。13.佚名《搜玉小集》。14.顾陶《唐诗类选》。15.胡震亨《唐音统签》。16.御定《全唐诗》。17.沈德潜《唐诗别裁集》。18.孙洙《唐诗三百首》。

      思考题:

      1.唐诗总集主要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类型总集的主要书目有哪些?

      2.唐人别集的命名方式主要有哪几种,试举例说明。

      3.敦煌文献对研究唐诗的作用主要有哪些方面?

      4.历史上著录唐人诗集的主要书目有哪些?重要的唐诗别集、总集、选集又有哪些?你是否能说出有关其版本源流、编次体例及历代流传的大致情况?

      第六章 唐诗与政治

      第一节 武周革命与文学环境的变化

      一、建立以文章取士制度。第一,增加进士的录取员额。第二,开辟制科。第三,完善考试制度。第四,以诗赋取士。二、降低士族威望。三、政治与文学中心的东移。四、《三教珠英》的编纂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五、从“北门学士”到“珠英学士”。六、文化环境从儒学化到文学化

      第二节 安史之乱与唐诗转型

      一、文人的爱国之情与书生之气。二 文学重心的多元化。(一)唐代文学重心的转变。(二)安史之乱后的南方文学集团

      第三节 永贞革新与元和新变

      天宝至元和,士风与文风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论述较为精当。从天宝之党、大历之浮、贞元之荡到元和之怪,反映了从天宝到元和士风与文风的变化历程。士风的变化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而造成社会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治的动荡反复。安史之乱、建中之难、永贞革新则是士风突变的重要关节,对文风与诗风的影响也就尤其重大。

      第四节 牛李党争:政治漩涡中的文人命运

      牛李党争,起源于元和三年(808)的科场案。但党争最激烈时,则在穆宗以后,尤其在文宗、武宗朝,至宣宗大中初,以李党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文人与党争的关系,比较复杂,有的是牛李两党中的骨干分子,有的是依附者,有的出入于两党之间,而成为党争的牺牲品,有的本人无意于党争,但因时代或家庭的关系,与党争发生牵连。在与牛李党争牵连的文人中,李绅、元稹、白居易、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是受党争影响最为典型的例子。

      第五节 甘露之变与文士全身远祸的心态

      唐文宗时期发生了重大历史事件甘露之变。在这一事变中,不仅四宰相遇难,即使是无辜朝官与平民百姓,也被杀戮无数。士人们逐渐意识到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经世报国的信念逐渐被全身远祸的心态所代替,对于社会,也由改革弊政的追求,变为对每况愈下的局面的叹息,由积极参与的姿态,一转而为冷眼旁观者。其中以白居易、刘禹锡与杜牧等人的变化较为典型。

      思考题:

      1.武则天时期,唐代的文学环境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2.安史之乱以后,唐诗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从天宝到元和,文风与士风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4.牛李党争对于中晚唐诗人有什么影响?

      5.甘露之变对文人心态产生的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七章 唐诗与宗教

      第一节 唐代三教的调和与对抗

      武则天时期,儒、佛、道三种思想呈现并兴的局面,这样就扩大了人们的思想空间。三种思想的矛盾与斗争,排斥与融合,也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在其影响下,人们的精神状态就更趋于活跃,革新的意识无疑也增强了。玄宗时期,由于国力的强盛,思想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中唐时期,儒佛的对抗渐趋激烈。中唐的几位皇帝,即使如事功较大的唐宪宗,也是著名的佞佛之徒。因皇帝佞佛,其弊日益明显,晚唐武宗皇帝颇思振作。故在会昌间有灭佛之举。总体来说,唐王朝三教的关系,是逐渐由三教对抗而趋于调和的。

      第二节 唐诗与佛教

      一、佛教对唐诗的影响。首先,佛教为唐诗提供了广泛的创作题材。其次,佛教丰富了唐诗的表现方法。再次,禅理与诗理的融合拓宽了唐诗的境界。

      二 唐代僧诗考察。《全唐诗》著录的诗僧有一百一十多位,他们留下的诗篇多达两千多首,说明在唐代僧诗已相当繁荣,这是佛教与唐诗融合的直接结果。唐代僧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或表现僧人的生活情趣,或描写与文人的交往,或表现闲远的意境,或呈现尖冷怪异的风格。唐代诗僧多出于江南,盖与唐代南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三 佛教与唐代白话诗派

      受佛教的影响,唐代还产生了白话诗派,或称通俗诗派。这种诗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具有特定的形态特征与语言特征。它通过宗教的语言来表达群众的社会意识,既依赖于佛教的基本思想,又自然地越过其烦琐的推论和各种不必要的预设,直接选择佛教与民众意识相吻合的若干结论,用感受的方式和直接的生活语言来唤起宗教情绪。这些诗人的代表人物是寒山、拾得、王梵志等。

      四、王维与佛教

      王维一生崇尚佛教,有一定的家世渊源。就王维诗歌与佛教关系来分析,可以分为直接表现佛理的诗和间接表现佛理的诗。直接表现佛理的诗,又有描绘佛寺诗和称颂禅师诗。间接表现佛理的诗指寓佛理于山水风光之中的禅意诗。

      第三节 唐诗与道教

      一 道教对唐诗的影响

      道家在唐朝一建国就受到了李唐王朝统治者的推崇。当时的不少诗人,如唐太宗、王绩、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宋之问、陈子昂等,均不同程度地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们或借道家思想抒发自己际遇的悲慨,或通过诗歌表现自己隐逸的情怀。在受到挫折时,想寻找灵魂的安身立命之所,故而忧生惧祸成了他们的共同心理,幽栖岩谷成了他们的崇尚之所。

      唐代皇帝中,唐玄宗是最崇尚道教者之一。在皇帝的大力提倡下,道教极为发达,道观遍布全国,与道教相关的各个方面,也都在诗歌中有所反映。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代的国势由盛转衰,适应于盛世,追求无为而治以显太平气象的道家思想日益式微,而追求道教方术以求长生的皇帝却没有减少。到了晚唐时代,唐王朝已经走向了灭亡的边缘,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市场,黄巢起义后,战乱频仍,现实政治没有出路,因而很多文人都在追求虚无缥缈的仙境,隐逸之风盛行,随之而来的是游仙诗的发达与兴盛。

      二、三李与道教。

      (一)李白与道教。李白崇尚道术,与其性格、行为、抱负连在一起。李白以神仙作为自己的抱负,思想上神游八极之表,他的诗想象力极富,也就是追求神仙世界的表现。过于追求就与现实相隔太远,太浪漫也就变得太天真,而越天真也就越使人觉得越接近自然。天真自然和放荡不羁,是李白性格的特点,也是李白诗的特点。

      (二)李贺与道教。李贺的不少诗作,如《梦天》、《天上谣》、《帝子歌》、《仙人》、《神仙曲》等,都在表现超脱人间的自由与逍遥。与李白相比,李贺表现的也是非人间、非现实的境界,但却有极大的不同。李白境界阔大,李贺就显得局促一些了。李白将情怀投向仙界,以追求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因而在表现仙界时,往往有一定程度的满足感。盛唐的精神在李白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李贺表现更多的则是人生的苦闷,为了解脱这种苦闷,则向仙间与鬼界寻求灵魂的逃避之所。

      (三)李商隐与道教。李商隐早年曾有“学仙玉阳东”的经历,与学道相关,就是他与道士交往的情况。与李贺相比,李商隐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偏重于理,因而在思辩方面较为深沉。李商隐诗既长于写情,又长于造境,这些都受道教影响甚大。他用道家语表现深沉缠绵的情感,打造空灵渺远的境界。

      三、游仙诗的繁盛与道教的影响

      道教对于游仙诗的重要影响在于道教的一些传说成为一些游仙诗创作主题。重要的传说有:其一,沧海桑田传说。其二,刘晨、阮肇传说。其三,西王母传说。其四,王乔吹笙传说。其五,丁令威化鹤传说。道教对于游仙诗的重要影响还在于,其存思观念为游仙诗提供了宽广的想象空间。唐代作游仙诗的人很多,李白、卢仝、李商隐等都堪称大家,他们的游仙诗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貌。晚唐诗人是曹唐则集唐代游仙诗之大成,堪称郭璞以后又一个以游仙诗著称诗史的诗人。

      思考题:

      1.唐代儒释道三教此起彼伏,关系复杂,请谈谈终唐一代,三教是如何调和与对抗的?

      2.王维与佛教的关系怎样?

      3.唐代著名的诗僧有哪些,其诗歌主要有哪些风格?

      4.道教对李白产生了哪些影响?

      5.道教对李贺的影响与对李白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6.唐代游仙诗的繁盛与道教有什么关系?

      7.道教对李商隐诗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八章 唐诗与科举

      第一节 唐代的科举制度

      一、唐代科举考试的流程。1.通过学校或乡贡进行初步选拔。2.至京师后接受资格审查。3.参加考试。4.录取和放榜。5.谢恩宴集。

      二、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

      唐代科举考试,大体来说,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构成“常科”,即基本上常年按制度举行的科目。制举是用以待非常之才的,要随皇帝的制诏举行,故属于非常科。

      第二节 进士试与省试诗

      一、唐代的进士科考试。进士科最初与秀才、明经、明法等科目并列,只是六科之一,但不久它就远远超过其他的科目,成为最受唐人看重和艳羡的科目,号称士林华选。唐代进士考试的内容,曾经过多次变易。中唐以后,进士试改为第一场诗赋,第二场帖经,第三场策文,后来甚至把帖经放在第三场了。进士考试的三场试,每场定去留,即前一场考试通过后才有资格参加下一场考试。

      二、省试诗。进士所试诗,因作于尚书省礼部所主持的试场上,故亦名省试诗。唐代的省试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1.形式上有严密的规定。2.题材相对宽泛。3.在内容和作法上有一定限制。4.评判标准重词采、近齐梁。

      第三节 行卷风气与行卷诗

      一、唐代举子行卷的社会风尚。1.行卷风气及其背景。2.行卷的主体和对象。3.行卷活动的方式。4.行卷的内容。

      二、行卷诗。行卷诗都是举子们精心结撰之作,又是举子们精心挑选之作。行卷诗在创作上有较高的自由度。其一,与省试诗相比,行卷诗可以较自由地选择题材和主题,不必受到考题的拘束。其二,可以较自由地展现个人的社会、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抱负和胸襟,可以作不平之鸣。其三,因为有较富裕的时间从事艺术构思和推敲,所以举子们可以较自由地实践自己的艺术理念及文学主张。其四,可以用较多的篇章、较大的篇幅以及各种各样的诗歌体制,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艺术风格和才华。

      第四节 赴举诗、及第诗和落第诗

      一、赴举诗。唐代文人交往颇重友情,朋友进京赶考,送行、赠别、饯宴,乃是惯常之举,因此在这些活动中,必然常常产生送人赴举的诗作。

      二、及第诗。唐代举子及第后,在参加吏部关试之前或之后,往往先归故乡,探省父母,以示庆贺和荣耀,在举子离京前,同科进士及在京友人,不论已及第或未及第的,都宴集相送,赋诗相赠。一般是在灞陵送别,列坐宴饮,每人赋诗一首,然后汇为一编,推举一人作序以纪其事。

      三、落第诗。1.叹己落第之诗。落第诗中,描写自己久举不第的感叹之作,为数不少。2.慰人下第之诗。多以同情的笔调劝慰举子不必因一时的不遇而灰心丧气,勉励他们修志增业,再来应试,以期折桂。

      思考题:

      1.唐代重要的举项目有哪些?为什么进士科在当时最受重视?

      2.什么叫“行卷”?在唐代为什么会出现行卷的风尚?

      3.行卷的风气对于唐诗的发展具有什么作用?行卷之中有哪些佳作?

      4.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大体程序与内容如何?

      5.除进士科之外,唐代制科与明经科有哪些特点?

      6.唐代赴举诗、及第诗与落第诗的大体情况如何?

      7.什么是“省试诗”,唐代省试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本课程除了要求学员掌握《唐诗研究》所引用的作品外,还要注重作品的仔细阅读与深入分析,需要重点学习与掌握的篇目如下:

      王绩《野望》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杨炯《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行路难》 骆宾王《在狱咏蝉》 沈佺期《独不见》 宋之问《登大庾岭》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感遇》(兰若生春夏) 孟浩然《过故人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 王维《观猎》《山居秋暝》《使至塞上》《鹿柴》《送元二使安西》 高适《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出塞》《闺怨》 李颀《古从军行》 王之涣《凉州词》 崔颢《黄鹤楼》 李白《古风》(大车扬飞尘)《蜀道难》《将进酒》《行路行》《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峨嵋山月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杜甫《兵车行》《丽人行》《月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三首》《北征》《石壕吏》《新婚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韦应物《滁州西涧》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孟郊《游子吟》《秋怀》 韩愈《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张籍《野老歌》 李绅《悯农二首》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渔翁》《江雪》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 元稹《遣悲怀》《行宫》 白居易《卖炭翁》《上阳白发人》《长恨歌》《琵琶行》《轻肥》《钱塘湖春行》 李贺《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赤壁》《泊秦淮》《山行》《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李商隐《安定城楼》《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隋宫》《锦瑟》 温庭筠《商山早行》 皮日休《橡媪叹》 聂夷中《咏田家》 杜荀鹤《山中寡妇》

      四、题型举例(考试大纲中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

      1、填空题

      唐代许多诗人都喜欢用诗来评画论画,________________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观曹将军画马图歌》是其中的精品。

      2、单项选择题

      《沧浪诗话》的作者是(   )

      A.司空图 B.严羽

      C.杨士弘 D.欧阳修

      3、多项选择题

      元结论诗,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其论诗作品有(     )

      A.《箧中集序》 B.《二风诗论》

      C.《河岳英灵集序》 D.《修竹篇序》

      E.《中兴间气集序》

      4、作品阅读理解题

      阅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试解释:

      ①官军:

      ②河南河北:

      ③这首诗表现了杜甫什么样的心情?

      5、名词解释

      香奁体

      6、问答题

      为什么说李白和杜甫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

    浙江自考助学报名预约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隐私条款》

    上一篇:浙江自考00419教育传播学考试大纲
    下一篇:浙江自考00430教与学的基本原理考试大纲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程。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