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浙江自考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串讲笔记 >

2019年自考《刑事诉讼法学》第七章要点复习(一 )

2018-12-24 14:50来源:浙江自考网

第七章 民事诉讼当事人

第一节 当事人概述

一、当事人的概念

1.概念:是指以自己的名义请求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争议或保护民事权益的人及其相对方。对于这个概念理解,谁请求法院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争议或者保护他合法权益,这个人是发动诉讼的一方,这一方叫原告,原告相对方叫被告,这个被告就是被要求与自己的争议,或者让他弥补原告损失的一方当事人,因此,所谓的民事诉讼当事人就是指民事权益争议的双方。

2.当事人的范围:

(1)狭义当事人:原告、被告。

(2)广义当事人: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第三人。

二、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

1.诉讼权利能力

又称当事人能力,是指能够成为民事诉讼当事人,享有民事诉讼权利和承担民事诉讼义务的法律上的资格。如果一个主体有资格成为当事人,有资格享有民事诉讼权利,承担民事诉讼义务,那么这样的主体就具有当事人能力。这个概念与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非常相近的。所谓民事权利能力是指一个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那么同样的道理,诉讼权力能力也是说的一种资格,他有资格当当事人,但他不一定能够亲自进行诉讼事务。因此诉讼权利能力强调的是一种资格,而不是一种亲身行使的一种能力。

★范围:自然人、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

非法人组织主要包括了一些公司的分公司,还有包括了我们国家的银行,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因为我们国家的银行和保险公司,采用的是一种统一法人制度,也就是全中国的银行和全中国的保险公司,它只是一个公司,只有一个法人。

比如说中国银行,全中国有那么多中国银行,它只有一个法人,那么多省、城市,它的分支机构都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像一个省、一个城市的分支机构,它虽然不是一个法人,但它却称为一个非法人组织,非法人组织它虽然没有法人资格,但是它仍然具有诉讼权利能力,具有一个当事人资格,诉讼中可作为原告,也可以作为被告。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具有当事人能力,他可以在诉讼中成为当事人。

换言之,像个体户就不能成为当事人。

比如有一个小卖部叫大发小卖部,这个小卖部已经进行工商登记 , 小卖部老板张某,有一天李某在小卖部了几袋酸奶。回家喝完之后,发现酸奶已经过期变质,导致李某腹泻,李某去医院去看病,花费人民币300元。

于是李某想起诉卖酸奶的人,要求他赔偿300元以及买酸奶的钱,这时候李某就有一个问题他到底是起诉大发小卖部还起诉张某,根据我们国家民事诉讼法中对于诉讼权利能力的规定,大发小卖部它不是法人,也不是自然人,也不属于国家所规定的非法人组织,因此大发小卖部本身并不具备民事诉讼权利能力,它不具备当事人资格,不能在诉讼中成为原告或者被告,但是大发小卖部的老板张某是一个自然人,自然人是国家规定具有诉讼能力的当事人主体,这时候作为原告李某就应该选择张某作为被告。

通过这个案例 ,可以看出其实所谓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它强调的就是到底哪些主体是具有一个成为诉讼当事人资格的问题,讲到民事诉讼权利能力,我们知道民事权利能力跟诉讼权利能力是两个非常密切关系的概念。

两者之间究竟存在什么联系 ?

原则上讲民事权利能力和诉讼权利能力都是强调的一种资格 ,在原则上这两个概念的范围是可以划上一个等号的, 也就是说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主体就具有诉讼权利能力,具有诉讼权利能力的主体也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特殊情况下,也存在一些差异,也就是说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没有诉讼权利能力,有诉讼权利能力没有民事权利能力。

在怎么情况下会出现两个概念外沿不重合的情况

(1)未出生的胎儿: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具有诉讼权利能力。但是国家民法规定,胎儿如果他在未出生他的父亲死亡了,这个父亲在死亡时他的遗产中应该为这个胎儿留下适当的份额;

如果有一个父亲,他在孩子倘未出生时已死亡,而他的财产被他的父母以及他的其他的一些继承人所霸占,这时候母亲可以以胎儿的名义向侵占遗产的人提起诉讼,占遗产的人为胎儿留下一个必要的份额。根据国家国事诉讼法的规定,这时候在诉讼中原告不是母亲而是胎儿,原告就写明了是某某的胎儿,换言之,胎儿就成为了原告,既然胎儿能成为原告就意味着这个胎儿具有民事诉讼能力。

(2)死者: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人格权),但不具有诉讼权利能力。

根据国家民法的规定,如果有一人他在死亡之后,别人对他的人格权造成了侵犯。那么这个死者的近亲属是可以对侵害其名誉权的人提起诉讼,要求其停止侵害死者的名誉。

曾经有一个案件:有一个乡长,有一天与外商洽谈业务时候喝酒,喝得太多,就导致很多病的发生,于是就因为喝酒喝死了。乡长喝死后,当地的乡政府和乡党委就认为这个乡长因为是工作时喝酒喝死,认为他是工伤,并且把他追认为烈士。

后来当地有一个小报,这个小报就揭露了这么一个秘密,其实这个乡长跟外商喝酒时并没有出问题, 这个乡长跟外商跑完酒之后呢,又跑到当地的一个夜总会跟夜总会小姐喝酒,是跟小姐喝酒时喝死的,这个报导一出来之后,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于是这个乡长的近亲属就起诉小报,要求他们停止侵害乡长的名誉权,并且要求他们赔偿损失和赔礼道歉,在本案中乡长已经死了,根据民法的规定,死者他的大部分权利能力都已经消灭了,但是死者人格权这方面部分的民事权利能力是仍然存在的。

换言之 , 这个死亡的乡长他仍然具有人格全方面的民事权利能力,但是如果要起诉侵权者,这时候原告是乡长的近亲属。换言之,这个乡长就不具有当事人的资格,他就没有民事诉讼权利能力,这时候在死者人格权保护方面,就出现了存在有民事权利能力没有民事诉讼权利能力这么一个区分。

(3)超越经营范围的法人:法人他的民事权利能力需要受到经营范围的限制,比如说一个五金店,它的资格也就是它的民事权利能力,就限制在对于五金产品的批发、零售方面,但是这个五金店就不能卖香烟、酒、服装。换言之,这个五金店在卖酒、服装、香烟这个领域上面,它是没有民事权利能力的。

但是我们假设,有一个五金店,它在卖五金的同时,它还卖香烟后来它卖的香烟是假烟,于是卖到假烟的消费者要求五金店退还假香烟,这个五金店就和消费者发生了纠纷,这时候这个消费者以该五金店为被告来起诉这个五金店,这时候这个五金店可以作为被告,说明这个五金店具有了民事诉讼权利能力。

这样一来又出现了一个分别,在超越经营范围的问题上面,法人没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法人却具有了民事诉讼权利能力。

通过上面几个特殊例子,可以看到其实民事诉讼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两者之间并不是在范围上完全重合的,它们在范围上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分别,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所谓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它是一个程序法上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实体法上的概念。

2.诉讼行为能力

又称诉讼能力,是指当事人自己实施诉讼行为所必要的诉讼法上的能力,它强调的是有关的主体,他不但要有资格成为当事人,并且他还要有能力自己去从事诉讼的事务。也就是自己去起诉,自己去立案,自己去应诉,自己进行调节 ,它必须有能力亲自去做这个事情,而不需要别人代理,所以我们可能看出,实际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它们形成的关系:诉讼权利能力是诉讼行为能力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没有诉讼权利能力,他就必然没有诉讼行为能力。因为他连当事人资格都没有,他又怎么谈得上亲自去进行诉讼活动呢?而如果一个人有了诉讼权利能力,就不一定有诉讼行为能力,比如一个三岁的小孩,他有资格当当事人,他具有了民事诉讼权利能力,但一个三岁的小孩什么都不懂,他又怎么亲自打官司呢?他就不能亲身的从事诉讼活动,他要打官司就必须找代理人,就是说由他的父母来替他去打,这时候这个小孩就具有了当事人资格却没有诉讼行为能力。

对于诉讼行为能力我们掌握两个要点:

★法人与非法人组织:当法人与非法人组织来从事事务的人时候,必然是自然人,而自然人是他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一般是成年的,并且智力状况比较正常,所以对于法人与非法人组织,他的民事诉讼能力自成立之日始就具备了,至终止之日止才消失。

换言之,对于法人与非法人组织而言自成立之日始,至终止之日止均具有民事诉讼行为能力。

★自然人:学民事行为能力的时候,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分成三个档次,第一是无行为能力,第二是限制行为能力,第三完全行为能力。

所谓无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很差,基本上不能亲自从事所有的民事活动。

而所谓限制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他的认识能力有限,他能够作部分而且比较简单的民事活动,但是比较高级的、比较复杂的、比较重要的民事活动就做不了了。

所谓完全行为能力是指这个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完全的程度,他可以做所有的,包括复杂的、重要的、比较高级的民事活动。

诉讼是一种高度技术性的涉及到一个人的纠纷解决与一个人的民事权益密切相关的活动,所以我们把诉讼称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行为,需要认知能力更加高的行为,所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他们都不能亲自的从事诉讼活动,只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才能够亲自的去从事民事诉讼活动。

换言之我们可以在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之间建立这么一种对应关系: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他们是无诉讼行为能力人;而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他就具有了诉讼行为能力。

什么样的自然人才具有诉讼行为能力 ,包括以下的人:第一必须强调他的精神状况,精神状况要正常,没有精神病,也没有间歇性精神病。第二在年龄方面必须要满18周岁,或者有一个例外情况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但是已经靠自己的劳动能力独立生活了,也能够算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只有他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他才具有诉讼行为能力。换言之,未满 18 周岁,或者已经满了 18 周岁,但是在精神方面存在问题, 比如说精神病、间歇性精神病,这些人都是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无诉讼行为能力人他可以作为当事人,但是他要进行诉讼必须有代理人来替他参加诉讼。

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与诉讼义务

此问题在后面的内容中将详细讲述,在此只是一个归纳而已,考试不会对此有所涉及,因此暂且不表。

四、正当当事人

1.正当当事人概念:又称当事人适格,是指当事人就特定的诉讼,有资格以自己的名义成为原告和被告,因而受本案判决拘束的当事人。这个所谓的正当当事人,他强调的是某个当事人,他是本案的真正当事人,而不是错误的当事人。

2.正当当事人与当事人的关系:一个人只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个人就是原告,而他的相对方就是被告。换言之,在诉状中所载明的原告、被告就是本案的当事人,因此当事人的概念只是一个纯粹程序法上的概念。这个当事人只是原告口中的当事人,我们不管他是真正的还是非真正的。而所谓正当当事人,是指人民法院对原告所称的当事人经过审查之后,经过一个筛选,如果发现他所称的当事人是本案的真正的当事人,那么法院就会认为当事人适格,经过法院筛选之后,并且认定是真正的当事人,就是正当当事人;而如果经过法庭的审查之后,所发现的并非是真正的当事人,法院就认为这个当事人是没有资格的。是一种不适格的当事人,就称为非正当当事人。

如果法院发现当事人是正当的,那么法院就会对当事人的问题进行一个审理;而如果法院发现当事人是非正当的,那么法院就会把这个案件不予受理,不予审判,因为根本参加诉讼的两方当事人就不是本案的正当当事人。既然正当当事人牵涉到有没有资格接受审判的问题,所以对于正当当事人的判断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正当当事人的判断标准:首先判断案件所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把它的性质搞清楚,然后看在为这个争议的法律当中究竟这个法律关系的双方当事人是谁?如果案件当中的当事人正是这个法律关系的当事人,这个当事人就叫正当当事人,也就是说这个正当当事人适格了。如果这个当事人并不是争议法律关系中的双方当事人,那么这个当事人就不是正当当事人,就不适格。

案例:有一个小学A,有一个学生B,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她是个女孩子,老师对这个学生B给予了厚望,认为她以后一定能成才,所以老师们都对细心培养。但这个学生B她的父亲C是一个比较保守传统的农民,他认为女孩子能够识字,不要当睁眼瞎,并且会算一些基本数目,到时候买菜、卖菜可以把这个帐算好就行了, 于是这个家长C在这个学生B上完四年级之后,就不让他再上学了,于是就强迫这个学生B退学。学校 A 知道了这种情况,就认为学生家长C侵犯了学生B的受教育权,于是小学A就对学生家长C提起了诉讼

这样一来小学A就成了原告,学生家长C就成了被告。换言之,学生、小学A、学生家长C就是本案的当事人。

但是有一个问题,小学A和这个学生家长C之间,这两个主体是不是本案的正当当事人,要衡量是不是正当当事人,首先要判断在这个案件当中,它争议的法律关系是什么?

因此在本案中,真正的原告是学生B,真正的被告是学生家长C,而小学校A并非是这一对法律关系当中的主体,因此学校A并不是本案中的正当当事人。

通过刚才这个案例,可以非常明确的知道在一个案例中,究竟我们应当如何去判断一个当事人是不是正当当事人,有两个步骤:第一,我们应该判断本案所争议的法律关系性质究竟是什么法律关系?然后,再来判断一下,在这个争议的法律关系当中,争议的双方主体应当是什么?如果当事人就是这一对主体,那么这个当事人就是正当当事人,如果当事人不是这一对主体,那么这当事人就并非是正当当事人,法院审理案件只会审理正当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而非正当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法院拒绝审理,因为这种审理是没有意义的,当一个法院发现当事人存在着非正当的情况,法院应当对非正当当事人进行更换 .

上一篇:2019年自考《刑事诉讼法学》第六章要点复习(三 )

下一篇:2019年自考《刑事诉讼法学》第七章要点复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