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重点笔记串讲 社会保障水平
§5.1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一: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指标
(一)社会保障水平的涵义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的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包括待遇水平、制度成熟水平、基金运作水平、管理水平。
(二)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1、 最微观最直接的指标: ①收益给付/社会工资水平
②社保支出/政府财政支出
2、宏观:社会保障支出总额/GDP
◆思考该指标的合理性 ①支出与受益程度之间有差距?
②总支出各项目的合理性?
(三)社会支出总额:
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
主要包括三大领域,五个方面。
三大领域指社会保险(劳动者)、社会福利(全民)、社会救济(贫民)。
五大方面指养老、残障、死亡;疾病、生育、医疗护理;失业;家庭津贴;工伤及其他社会救助。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特点:
(一)制约因素(供需制约)
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条件:①社会保障支出条件 ②社会保障供给条件
1、社会保障需求条件:
它是决定社会保障经费支出水平的基本因素。它既包括现金需求状况又包括未来需求趋势,主要取决于:①人口因素 ②自然因素 ③文化传统 ④社会承载力。
2、社会保障的供给条件:
① 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指国民产出、财政收入、居民收入与储蓄(最根本因素)。
②政治社会结构(政策目标)。
③制度年龄与人口机构。
④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二)特点
1、动态性 2、刚性 3、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
三: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
1、“水平高低”代表了量的特征,体现生活保障水平。
2、“水平高低”代表了质的特征与国民经济增长、整体经济投资、储蓄、企业竞争力、雇员积极性等有密切的联系。
通过研究社会保障水平计算、设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水平、社会保障预警系统、比较总结制度运行规律。
§5.2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一) 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质与量相统一的范畴。
1、从量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高有低;
衡量方法是:社会保障总支出/GDP.
2、质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适度”“不适度”之分。
衡量方法是: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是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二) 适度的标准
1、多元标准,但有一基本立意:保护与激励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统一。
2、考虑因素 课本P71-72
二: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不适度的影响 (并非越高越好)
(一)适度(二)过低(三)过高 (四)结构不合理
三: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牧惠中:社会保障水平“度”的数理模型
四:社会保障预警系统 (应用)
§5.3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
一: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
(一) 统计口径问题
1、别注意统计口径问题:①项目有差别 ②客观困难
2、我国社保支出统计口径尤为复杂:
①分散管理,体系不健全;②转轨时期,缺乏统一认识
口径的可比性:①纵比:反映发展状况 ②横比:与国际接轨
(二)我国社保支出的统计口径:
1、按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进行:
2、据社保支出的承担主体,确定每一主体的支出口径属于社保范畴的部分,加总国家财政,企业单位,城市社区集体,社会团体等。
综合上面两种方法,可列出我国社保总支出的宽口径( P76-77)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及存在的问题:(1997年)
(一) 水平:
1、小口径:5% 2、中口径(包括住宅投资)。
3、大口径(包括住宅投资及价格补贴):13%.
(二)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绝对水平:较低
(国际上:1/3左右)但应该细分: ①工人,农民的社保水平细分; ②不同项目支出水平细分
2、社会相对水平:
3、水平的判断:考虑工资政策(适度与否)“高就业+高福利+低工资”,福利实际上是低工资的一种补偿。
4、我国社会保障承担主体、
5、我国社会保障自项目分析:
① 社会保险(占总支出的60%-70%,发达国家一般为75%)
社会保险的主体是养老保险金,与社会保障的相关度最高。根据回归分析计算,养老金每提高1%,社会保障支出增加1.115%,医疗保险浪费严重。
②社会救济
③社会福利 (比重较大)
④社会优抚
6、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分析:不平衡,不协调。
7、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行业、所有制分析。
8、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城市分析。
三:社会保障水平研究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意义。
(一)西方先发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规律的启示:由保障水平刚性增长带来的危机。
(二)最大问题:结构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