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重点笔记串讲 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
(危机——改革——重新思考社会保障理论:探索社会保障深层次机理)
§7.1公平与效率
误区:社会保障的功能(目标)不是解决贫富两极分化,而是分散风险与扶贫救济。
存在的问题,在70年代以前社会保障多注重公平,但是经过了70年的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思考社会保障的效率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公平、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对立还是互补?)
一:公平、效率、产权
(一)公平(公平+平等)
1、公平不是一种经济学的概念,它含有伦理学的意义。它既包括一定的基于各种物质关系的客观公正度,也包括着人们对这种客观公正度的主观理解。它是客观公正性和主观认同性的统一。
2、公平只是相对的,即相对于某一衡量标准而言。也就是说,公平与否本身包含着衡量标准的选择而视。
3、从经济学的角度评价公平。
(1)两方面含义 :
a、横向公平:对同等经济地位的人实行同等待遇。
b、纵向公平:对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实行差别待遇,抑制地位高的人而照顾经济地位低的人。
追求公平就是在经济活动中既讲求横向公平也讲求纵向公平,既给同等经济地位的市场主体创造同等的竞争环境,同时,又对不同经济地位的市场主体区别对待。
(2)三级内涵:起点公平、过程公平、重点公平。
a、 起点公平,即从制度结构、制度安排角度理解的规则公平。
(制度公平)
b、过程公平,即从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出发理解的公平,或曰市场公平。(机会公平)
c、终点公平,即从价值分配的法则出发理解的公平。(补偿公平)
4、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问题安排应当综合考虑三种公平。
(二)效率
1、效率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指在经济水平和资源存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给社会带来最大福利。“效率”即资源配置是社会成员得到的总剩余量最大化的性质。总剩余量包括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2、效率的具体形式:
a、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效率)
b、生产效率:包括动态的效率和技术的效率。动态的效率取决于企业和经济系统生产和维持经济增长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发展新技术从而降低成本,改善质量,或开发新的有市场前途的产品来获得。是技术效率着重于企业寻找和使用那些日前可能最好的,因为是能够是产出本降低或质量提高的技术能力。
(3)X效率:(美,哈维莱宾斯坦,1966)在研究“非资源配置”效率课题最初阶段,莱宾斯坦没有找出一个恰当的名迟来表示“”
非资源配置使用未知数X来代替,把非资源配置效率称为X效率。是指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经济单位内,因为成员努力或管理水平提高,使现有资源能产生更多的产量或效用而导致的一种效率。
3、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问题:配置效率:生产性资金——消费性资金;效率,基金管理(合理使用)
(三)产权:
1、产权对稀缺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与处置。产权是市场的前提和交换的基础。
2、产权的界定:实际上权利的划分。但研究产权的目的不在于“划分”的结果施公还是私,而在于说明产权的界定对于效以最大化或积励机制的作用。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带来不同的效率的资源配置。
3、如果对某种资源的产权界定清晰,并且划分后的产权完整、充分、个人就会有长期稳定的预期,从而限制短期行为与偷懒、产生好的经济效益。
4、社会保障制度的产权界定。
(1)产权界定不清晰,基金管理中:挪用、流失、浪费;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存在“共享区间”这是人们不能确定其努力能换来多少成果,究竟有多少能归自己所有。
(2)产权界定不合理:低、无效(医保)
二: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中增进平等。
(一)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 矛盾论:
a、“平等”权利与收入的均等化。
b、“效率”资源的最佳配置于使用,生产要素的不同会引起报酬的差别。
◆ 社会保障的目标的选择:
a、公平原则(约翰 罗尔斯)
b、经济效率原则(弗里德曼)拉开差距,促进效率。当然,差距应当是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平等竞争的结果,是自然形成的。
2、补充论:公平促进效率。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选择(次序)
a、效率:自由的市场配置。
b、公平:平等
(二)公平与效率的协调
1、公平以效率为前提(无效公平)
2、效率以公平为保障(差距过大)
社会保障领域公平与效率,成本大于收益二者矛盾,成本小于收益二者互补。在初次分配中追求效率,在社保领域中关注公平,实现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中增进平等。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X效率
(一)行政管理成本
1、行政管理人员带来的成本:有形成本(政府收入的无偿性)
2、行政管理行为带来的成本:无形成本(政府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带来的无效率。)预设前提:市场最有效率。
a、计划:简单的可实现供需平衡 b、并不是最优,而是最有成本的。
(二)工作积极性(收入效应)
(三)储蓄与投资
(四)社会信号:公平引致 a、减少奋斗 b、扩大参与
§7.2市场与政府
背景:近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危机引起的争议,在社会保障领域政府与市场谁的作用应更大,二者间的结合应到什么程度。
一:市场失灵与社会保障(Market failure)
(以美国为例:政府介入社会保障主要是由于市场失灵决定的)
市场有效是在假设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帕雷托最优)
假设:a、完全理性(经济人)——理性有限性(缺乏远见)
b、完全信息(博奕论)——信息不充分性(疏忽、判断失误)
c、不存在外部性(负外部性)
实际上:假设前提是不成立的,因此交易费用普遍存在——市场失灵。
(一)收入分配缺陷:
市场分配依据:新拥有的生产要素市场的稀缺程度和要素价格。
分配结果:贫富分化——既不利于劳动力再生产,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二)通货膨胀风险:
(三)信息不对称:
(四)商业保险的市场失灵:
逆向选择(隐蔽交易量问题→交易量下降→市场下降)
市场交际双方信息对称——商保中:投保人拥有的自己身体状况方面的信息比保险机构多。市场上交易对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在这些市场无法增进公共利益的地方,需要通过政府加以弥补。
二、政府介入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优效品,具有双重性质。
这种物品必须由政府介入才能有效运作。
社会保障不具有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多提供给一个人社会保障的边际成本为接近平均成本,而不是零。
(二)市场外部效应的存在与政府交易费用的节约。
1、外部效应:不购买社保这种有效品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负“外部效应”。
2、交易费用下降,谈判下降。
(三)政府承担社会风险的能力大于市场。
1、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2、解决几代人风险共担问题,代际转移。
3、减轻通货膨胀问题,社会保障支出指数化。
(四)政府介入不减少社保基金筹、付的成本与费用。
(五)政府具有市场效率以外的宏观调节作用:自动稳定器、相机抉择的财政,基金投向三方面。
三: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
没有监督和竞争的政府会缺乏效率,出现政府失灵。
1、政府强制人们统一购买社会保险带有明显的强制性,不能反映消费者的偏好,带来效率损失。
(1)强制购买 导致:A、机会成本 B为某类人提供数量相同的养老保险。
(2)政府强制→劳动积极性下降
(3)强制购买社会保险,征收社会保障税,政府收税对效率的影响。
2、社会保障,带有一定程度的均衡贫富的性质。
(1)多缴不一定多享受,→权责分裂
(2)政府介入,排除交易的灵活性→交易成本→资源配置低效率。
3、社会保险运行机制的低效率。(X低效率)
(1)机构膨胀:(市场收入:价格//政府收入:税收)
(2)委托代理:政府作为代理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损害社会效率
4、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独立从事社保事业,没有其他机构竞争社保基金。
四、社会保障领域中的政府与市场的选择:
在社保领域中,市场与政府都不是万能的,都存在失灵现象。要想发挥二者作用,需寻求政府与市场行为的均衡点。首先要确定二者的功能。
(一)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的作用:
1、利用强制力为社会保障提供一个完备的法律框架。
2、进行社会保障改革的制度设计。
3、产权的界定:对一起模糊的产权进行界定。
4、在某些方面直接介入,用强制力来保证社保的正常运行。
§7.3权利与义务
权力对等符合公平、效率原则;但在现代社会保障领域中,界定权利与义务并不像其他领域(如民事领域)那样容易。社会保障中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多层次的。
一:在社会保障领域,需要分析:国家、单位、个人三大主体。
国家:义务→承担最终责任;权利→收税(费)
企业:义务→缴费;权利→
个人:义务→劳动的义务、缴费的义务;权利→享受保障、参与管理、监督。
二:缓和权利、义务的分离
1、 互济性
2、 有劳动能力,必须按规定随时承担缴费义务。
3、 产权界定:
§7.4 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的再分配效应分析
一:“收支平衡”原则
(一)横向平衡:当期收支平衡——现收现扶制,代际平衡。
(二)纵向平衡:被保险者投保期——给付期平衡——纵向平衡:代际转移
二:两种制度的再分配效应:
现收现付制:代际转移
§7.5社会保障发展规律及其效益分析
一: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规律——社会保障水平的基数要低
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有互动性
二:整体协调的发展规律(社会保障各系统之间)
三:社会保障效益的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